11月4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教育强国与未来教育”论坛举行,在主论坛和“面向2035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北京七所职业院校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分享前沿探索、碰撞思想火花,为职业教育对接2035目标提供具体路径参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春燕研究员作专家点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张志斌出席论坛,教务处处长张瑞芬主持分论坛。

七所院校坚持服务导向,对接首都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聚焦智联网汽车技术、工程测量、数字文旅、人工智能、养老服务、集成电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七大关键领域,以“产业需求”为核心纽带,系统呈现了专业群建设的多元实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服务“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生态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朱青松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对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创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系统推进专业群数智化转型。专业群通过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对接岗位、优化教材、校企共育等方式,依托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等专业,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北斗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张丽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重点,持续推动专业群结构优化与内涵提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将专业群打造成为全国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赋能和国际合作高地,助力北斗产业规模化应用,服务首都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赋能首都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文旅”融合育人特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院长侯雪艳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数字文旅专业群紧密围绕国家文旅数字化转型战略,以“科技+文旅”为特色,通过党建引领、产教协同、“五金”建设、职教出海等举措,系统破解复合型人才供给难题。学校将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深化政校企协同机制,持续为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和北京文旅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接AI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付丽琴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深化校企协同开发教学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合应用。通过搭建智慧化教学生态,系统服务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培养真正契合AI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慧康养服务民生需求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学院院长王婷
面对首都养老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与业态升级挑战,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整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构建覆盖医疗护理、精神支持、运营管理等六大岗位群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精准适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景,培养智慧康养专业人才。
攻坚助力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孙奇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跨专业大类整合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构建集成电路技术专业群。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课程、教材、师资与实训基地等“五金”建设,助力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持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智化教学新生态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王红霞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紧密对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对标文化强国战略及数字中国建设,以“科技+文化+艺术”为核心,打造“靶向”实战“金课程”、开发多维立体“金教材”、锻造产教双元“金师资”、创新校企融通“金基地”,深度推进产教城融合,辐射带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春燕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紧密对接产业与民生需求,将岗位标准与技术前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深化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要扎实抓好“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五金”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据介绍,本次分论坛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为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未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协同各方深化职教改革,助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共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通讯员:邢梦瑜)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