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1日,2025年“空天跨域 智能飞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空天信息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委会、西电联合主办。来自中国航天科技体系与创新研究院、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50余家单位300余位专家、教授参加大会。

会议设有主论坛特邀报告、三个分论坛学术探讨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进展交流会等环节,共有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40余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朱广生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院士参加大会。主论坛环节分别由西电副校长李赞和重大研究计划秘书长李小平主持。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包为民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胡玉新分别致辞。
包为民院士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强调,航天运输系统是一切航天活动的基础,是衡量航天强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航天进入以大规模互联网星座建设、空间资源开发、载人月球探测和大规模深空探测为特征的新阶段,进入空间的需求快速增长,对航天运输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为纽带,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分享与转化,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动态,共同绘就高效智能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发展蓝图,助力我国航天运输体系创新发展与航天强国建设。
任小龙代表西电对参加大会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表示,空天领域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焦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电子信息鲜明特色的高校,西电始终将服务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为重要使命。希望能以本次学术会议为契机,凝聚行业共识,汇聚创新合力,为构建国家空天运输体系、服务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胡玉新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空天信息分会致辞。他表示,空天科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智能化、航班化、高效化已成为领域发展的核心趋势。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助力参会者精准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明晰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创新技术路径,为重大研究计划的顺利推进注入新动能,共同为我国未来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宏伟蓝图筑牢根基。
特邀报告环节,张卫红院士聚焦新一代空天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领域,以《面向跨域飞行的高性能多功能飞行器结构轻量化技术》为题,深入阐述了飞行器结构轻量化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前景。郭雷院士围绕多物理场作用下智能机制的构建,以《空天仿生智能:从理论到实践》为主题,系统讲解了空天仿生智能技术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成果,为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哈尔滨工业大学程源教授代表韩杰才院士作题为《极热环境下超高温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分享了超高温复合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郑宏涛研究员代表李东院士,以《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发展展望》为题作报告,分析了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10月30日下午,会议同步开设三个专题论坛,30场高质量报告接连呈现,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专家学者聚焦领域关键技术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思考,现场氛围踊跃,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跨域变构飞行器的核心技术瓶颈与未来发展路径,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形成了多项富有价值的学术共识。
10月31日上午,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围绕项目进展开展交流,来自全国1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依次汇报课题进展。会议由吕晓洲教授主持。各项目负责人围绕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核心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创新突破点与预期成果、当前进展与下一步计划等关键维度,进行了全面细致地阐述。参会专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针对部分项目存在的研究边界模糊、技术路线不够清晰等问题,专家们逐一提出修改建议,为项目后续高效推进指明了清晰方向。
据悉,本次会议在前期筹备阶段成果丰硕,共征集学术成果63项,制作成果展示墙报30余版,征集指南创意18条,为重大研究计划后续推进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参考。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墙报内容细致交流,探讨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为学术成果深化积累奠定基础。
在为期3天的研讨中,参会嘉宾紧扣国际前沿动态分享专业洞见,针对关键科学问题凝聚行业共识。会议进一步推动已有研究成果向系统转化与工程应用迈进,共同勾勒高效智能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发展蓝图,为我国航天运输体系创新发展、助力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讯员:尚保强 范雪琦)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