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大学“我的母语故事”朗读会上,孟加拉国留学生沙基尔(BHUIYANMOHAMMAD SHAKIL)用悠扬的母语深情朗诵了民族诗人卡齐·纳兹鲁尔·伊斯兰的经典诗作《叛逆者》。沙基尔讲道:“这首诗歌颂的是中国的英雄,但每一个读诗的人感受到的却是超越国界的抗争精神。”
留学生们以书籍为桥梁,通过沉浸式阅读和互动分享,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互鉴。
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以培养“心中有天下的国际青年”为核心目标,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整体规划,形成“语言筑基—专业赋能—文化融通”三位一体培养框架。通过顶层设计革新、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拓展、科研能力提升四大维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
扎根课堂,以“文明对话”绘制成长蓝图
“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丝绸之路,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真诚和友谊。”在山西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自老挝的赵克胜(SAECHAOKHAESENG)正用流利的中文与老师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在我的国家,中老铁路从中国云南的昆明出发,一路穿山越岭,横跨两国边境抵达老挝首都万象。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中老铁路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更让中老两国友谊世代光芒。”他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课堂案例和课后思考。这堂课是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的“理解当代中国”课程。

山西大学以培养“读懂中国、链接世界”的国际人才为目标,学校以课程体系为骨架,通过“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理解当代中国”等课程帮助留学生们对中国人文民生、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有更具象、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其理解中国、融通中外的素养和能力,更为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文明互鉴打下基础,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
山西大学“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优秀课程”,将语言教学与中国国情深度融合,以山西地域文化为窗口,带领留学生探索中国发展的脉络。课程围绕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主题,通过“运城苹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八洞村脱贫故事”等鲜活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周森马(NATHANIELHARTONOPUTRA)将中国与自己国家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对比:“印尼自从古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印尼人也有类似‘一带一路’的理念,意思是一起工作、一起合作、合作互助、合作共赢。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连接起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万隆,极大改善了我们的交通条件,便利沿线民众出行,带动商业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这是我亲身感受到的‘一带一路’给我的祖国带来的利益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为双方带来互利共赢的机会。”
像这样从全球视角观察中国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独特贡献的交流还有很多。学校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近年来,山西大学开设了涵盖语言、预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培养结构,涵盖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各大洲,形成了多国别、多层次、多专业的留学生教育格局。学校把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以文化维度为基础,整合优势资源,留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管理纳入全校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和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实行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使得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更加系统规范高效。
走出校园,“实践熔炉”锻造国际担当
“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以中国智慧解决问题,还有一种发展中国家的自信——我们不必盲目追随西方模式。”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高明(MUTANGAYJESTEBENBENI )走过了中国的很多城市,北京、上海、济南、郑州、⼤同、开封,他目睹了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我真的是很佩服,这里的基础设施先进、城市建设合理、科技发展迅速,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这么⼤的进步,这让我很受⿎舞。”
目前,作为山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高明的研究⽅向是企业⽹络与创新管理。他和留学生们去山西省长治市观摩了山西大学的研究基地,在武乡县岭头村参观了发展电商和旅游产业的村庄,看到了各级政府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帮助村民一步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这样的中国发展模式深深地吸引着他:“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更看到了⼀个国家对⼈⺠的关怀和承诺。中国的许多经验具有可复制性,让我更有动⼒把在中国学到的新想法和技能带回我的国家。”
山西大学深谙“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将留学生培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挂钩,将中国的社会治理经验与全球合作理念内化到留学生的价值观和实践中,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探索,培养“心中有天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手撕钢”轻盈如纸,能轻易弯曲折叠,甚至徒手撕开。这令来自来越南的裴氏庄大为震惊:“听取了‘手撕钢’的自主创新过程,让我明白,中国经验不仅是答案,而是解题思路。”学校带领留学生走进太钢,让同学们亲身感受自主创新精神为制造业和经济提质增优带来的新活力,并制作“我为太钢代言”视频宣传片,缅甸留学生黄永根(WIN MYAT THU)谈道:“太钢研学帮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视频制作我还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了更多的人,我为能够促进资源共享而感到高兴。”
山西大学根据留学生的来源国别、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点,开设了系列既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专业。专业学习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弹一曲琵琶、沏一壶老茶、写一幅书法、绘一张国画、编一个中国结……这些地道又专业的中国技艺,让留学生非常神往。学校还通过打造“会通”国际学生社区,丰富留学生学习生活,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活动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执教,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配以动手实践,让留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活动以展示各国文化风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展览、实地探访等形式,让留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留学生深度感知魅力中国,茁壮成长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智慧赋能,在科研探索中提升“硬实力”
山西大学不仅注重文化浸润,更以科研支持助力留学生职业发展。留学生在校期间参与量子技术、人类健康、生态保护等前沿课题,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发展的“硬实力”。
近日,巴基斯坦留学生米成栋(KHAN SADIQ NAWAZ)的一篇研究论文刚被国际期刊《光学通信》接受。四年前,他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博士毕业,在巴基斯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下属的国家激光与光电子学院担任副教授,继续沿着他的导师张靖教授的研究方向,从事实验量子光学的科研工作。回想起在山西大学的时光,最令他难忘的是导师们对他的悉心指导:“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量子科技,我的导师所在的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腔量子电动力学、超冷原子、原子相干效应等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为探索和完善实用化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奠定了基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复制的经验,我正在运用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为巴基斯坦培养量子技术领域的人才,并向他们讲述着我眼中的中国。”
山西大学依托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打造跨学科科研平台,为留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前沿研究的机会。博士研究生穆罕默德·努曼·纳泽尔(NAZEERMUHAMMAD NOUMAN)正全力参与导师阴彩霞课题组在研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中“骨关节炎早期诊断试剂开发”工作,项目以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为目标,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参与攻关,有望突破骨关节炎临床核磁诊断和治疗滞后的困状,实现骨关节炎早期病理机制的深入解析、临床光学无创成像高精检测和及时高效诊疗。纳泽尔讲道:“能够深度参与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紧密结合的项目我感到很幸运,助力全球医疗技术发展是我的愿望。”
“科学无国界,我们的研究若能惠及人类,便是对‘命运与共’最好的诠释。”卢旺达硕士研究生恩登古兹·让·莫里斯(NDUNGUTSE JEANMAURICE)师从王丽教授,专业是分析化学,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全球高级护理与卫生保健国际会议、世界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大会、国际身体健康与健康管理等国际会议。在英国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医疗与医院管理国际会议”上,他作为发言人展示了其研究论文“基于组织酶与过氧化物模拟酶结合的新型草酸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顶尖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交流让他深入了解到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其他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专家分享的多元化视角让我深受启发,当我站在国际讲台时,不仅代表我的祖国,更代表着人类对未知的共同探索。”这种超越国界的科研使命感,正是山西大学“培养心怀天下的国际青年”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
山西大学始终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人才作为核心使命,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不仅是文化互鉴的参与者,更成为科技合作与人文交融的桥梁。
成长反哺,从“感知中国”到“讲述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留学生是沟通中外、连接东西的连心之桥、友谊之桥、希望之桥。留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同时,更通过他们的故事让世界看见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网络上,一条埃及小伙争霸“狮王”的视频走红,埃及留学生李仁安(ELHOMOSANY HESHAM RAMZYRAMADANRAGAB)身着雄狮服饰,随着锣鼓音乐,左右腾空,上下跳跃,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他表演的是天塔狮舞又称狮子上板凳,视频内容是他向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狮舞非遗传承人学艺的故事。“天塔狮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一绝,我愿意搭建一座桥梁,让人们看到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有多美,让外国人了解到更加有趣的中国。”
剪纸、头脑、花馍、太谷饼、打卤面……留学生化身“传承人”推动山西非遗走向世界。在2025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中,越南留学生陈氏美幸(TRAN THI MY HANH)的作品《剪纸艺术》获得一等奖。为了准备这次比赛,陈氏美幸跟随山西省剪纸艺术家刘江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学习,“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我希望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更多海外的年轻人,也希望可以把这项技艺带回我的国家。”
在“汉字缘”2023国际故事大会全国决赛中,老挝留学生玛莉(SENYORDCHANMALY)以《何谓“家园”》为主题,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奇妙缘分。老挝与中国的云南是交界,她的家乡在距离云南不远的城市,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来中国学习是她的夙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我被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震惊。”玛莉向大家讲述着第二家园中国山西的故事:“我在了解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山西的厚重、慷慨与朴实,对家园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团结、忠诚与奉献。”
近年来,山西大学留学生在“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教育部“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暨短视频大赛、中俄青年友好(微视频)创意大赛、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等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在留学生们的讲述里,一幅幅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徐徐构筑。在交流与分享中,中国更加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示了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中国价值体系也逐渐被理解。
从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到实验室中的技术攻坚,再到社交媒体里的温情互动,山西大学以“中西会通”的胸襟,为留学生铺就了一条“读懂中国、链接世界”的成长之路。他们既是三晋大地的求知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正如学校的期望:“我们不仅要培养留学生,更要成就一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文明书写者。”(通讯员:蓝匀)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