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革命老区腹地,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的西墙峪村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这个曾是抗战时期山东纵队指挥机关所在地、被誉为“山纵好后勤”的红色堡垒村,如今在一位“90后”女“兵支书”王成成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三资”管理新路径,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成功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3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西墙峪村的蝶变,离不开其“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2019年8月,26岁的王成成通过县里专门面向退役军人的选拔考试,跨村来到了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刚上任那会儿,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我没什么工作经验,特别是现在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真跟不上。”王成成说道,2020年,她报名参加了山东开放大学基层干部学历教育,成为了一名学员。2023年专科毕业后,她又接着报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本科。“就是想多学点东西,把村里的事办好。”她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乡村实践。在她的推动下,西墙峪村党支部领办了生态农场专业合作社,创新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新路径。
通过流转土地100余亩,盘活闲置宅基地15套、老房屋2套,村里建起了红色记忆馆、将军故居、精品民宿等红色研学与旅游设施。村集体与山东依山九溪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专业化运营,带动38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也因此增收10万元。
西墙峪村深入挖掘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规划设计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并与相邻的桃棵子村连点成片,共同打造“党群同心”党性教育基地,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培植了280亩板栗采摘园和500亩无公害生姜,发展起8家农家乐。依托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成功将红色游、乡村游、生态游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绿”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西墙峪村格外注重保留乡村的原生态风貌。村内石屋、石墙、石板路错落有致,尽显沂蒙山区传统村落的古朴韵味。借助“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契机,村里实施了饮用水源地改造提升,建设了亲水平台、木栈道、景观水面和水坝,并大规模进行绿化美化,栽种苗木1.4万株,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将一个古朴村落全面建成宜居宜业的景区化村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如今的西墙峪村,正以其“党建引领、红绿融合、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成为沂蒙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向着更加富裕、和美的未来稳步迈进。
据了解,山东开放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方向,按照“党建引领,文化聚力,高质实效,精铸品牌”的工作思路,以“送教下乡”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真正把大学办在“田间地头”,办在学生“家门口”。办学十年来,相继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累计招生学员47431人,毕业37706人。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了积极贡献,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村(社区)干部人才队伍。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