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在浙江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举行的“星耀南湖·人才港”生态推介会上,嘉兴大学党委书记沈希,嘉兴市政府党组成员、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章澜共同为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

当天下午,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会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会议召开,来自嘉兴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及校内各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新机制,共绘产教融合发展新蓝图。

成立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嘉兴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
嘉兴大学校长梅德庆表示,“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学校将以卓工学院为试点,打破研究生培养的传统路径依赖,培养一批区域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攻克一批产业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支既懂立德树人又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开发一批以实践应用为特征的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构建政产学研资源交汇、价值共创的协同育人生态,着力打造‘四共·四通’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嘉大范式。”
“四共·四通”协同育人体系:破解产教融合核心难题
为从根本上破解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困局,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卓工学院创新构建“四共·四通”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以“共同赋能、系统贯通”为核心理念,紧密对接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嘉兴市“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求,从育人模式和体制机制两大维度对协同育人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
在育人模式上,校企双方聚焦共同招生、共定方案、共选课题、共享成果“四共”机制,推动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校企通过共同招生联合选拔兼具创新潜质与实践能力的生源,通过共定方案依据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选课题研究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亟待攻克的真实技术难题,通过共享成果建立权益清晰的成果共享机制,持续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在体制机制上,学院着力打通师资互通、平台联通、课程融通、校地畅通“四通”壁垒,保障培养生态顺畅运行:通过“双导师制”实现师资互通,由校内导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实现平台联通,打造“学-研-用”一体化实战环境;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融通,构建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融入地方“六方联动·入企赋能”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机制实现校地畅通,汇聚区域优质资源,形成共建共赢格局。
为确保该体系有效落地,卓工学院还将同步实施招生计划单列、企业专家参与面试等配套改革。这一改革深得企业认可,“企业很希望将用人需求前置到培养环节,通过共同设计培养方案,精准培育能破解复杂技术难题的卓越人才。”理事单位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邹文忠告诉记者,“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卓工学院实行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构建起多方协同的组织架构。理事会作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沟通的桥梁,主要负责统筹多方资源,发挥联合建设单位引领作用。

“精准化”职业成长:打通“培养端”到“就业端”的快速路
在“四共·四通”体系框架下,卓工学院推出“入学即入企”培养新模式。研究生入学后即可与合作企业签订卓越培养意向,在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后,迅速进入企业研发一线,在真实场景中开展针对性实战实训,并有机会提前锁定企业意向岗位,实现从“在校学生”到“准工程师”的无缝衔接,打通“培养端”到“就业端”的快速路。
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源于校企深度协同,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直接源自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实训过程就是解决真问题的过程。在校企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研究生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能提前适应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实现“精准化”职业成长。在嘉兴市政府、嘉兴市委组织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以“导师+学生”的组团式科技副总选派模式改革试点为契机,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已与50家嘉兴市企业签署了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14支团队入选嘉兴市首批“导师+研究生”组团式“科技副总”。
“该模式精准破解了人才供需脱节的长期难题。”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燕琳表示,“研究生带着实践项目参与研发,我们能直观评估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更愿意提前发出岗位意向offer,精准为企业锁定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人才。”
“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有组织攻坚产业关键技术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最终要服务于产业创新。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性地组建了多个“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据了解,学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健康、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6大关键领域,成立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联合体。每个联合体聚焦一个主导产业,由相关培养学院、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同设计开发若干个研究生卓越培养项目;同时,通过校企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平台,组建“导师+工程师+研究生”的跨学科攻关团队开展驻企研发,把企业实验室建到学校、把学校课堂开进企业,将产业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校企联合攻关课题,实现“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在有组织科研攻关中培养有潜力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
以校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为载体,嘉兴大学医学院孙李丹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刘奚雨对接嘉兴越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实验室研发的首款靶向神经调节减肥手环向临床可应用方向过渡,帮助用户改善平衡能量摄入与消耗,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依托与校企共建的“全省先进叠层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嘉兴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李在房教授带领研究生对接浙江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实验室研发的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技术向规模化、可量产化方向过渡,解决从理论高效到实际生产中的工艺难题。
依托校企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授颜志勇教授带领研究生与聚酯产业龙头企业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研发新产品。颜志勇团队最新的研发成果——抗菌发热纳米浆液,正适用于聚酯熔体直接纺丝生产线,有望转化成企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这一模式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嘉兴市科技局副局长张敏表示,将优先支持深度参与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企业申报各类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共同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助力。
嘉兴大学长三角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成立,是嘉兴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次战略性布局。据介绍,下一步,学校将通过试点突破与模式推广双轮驱动,推动产教融合示范效应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普及”,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嘉大范式”。(通讯员:周清 叶宝林)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