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职业教育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牵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高职专业群服务科教强国战略的实践路径。

纵向贯通、横向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大”起来
自2004年开办高职专科教育以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历经20年发展,于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并于2025年跻身学校首批职业本科专业之列。专业群以产业链关键岗位需求为导向,系统构建“高本贯通、多类培养、技术赋能”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区域发展蓄积了厚实的人才势能。
专业群深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要素整合·能力分层·模块支撑”的课程体系与“技术引领·项目贯穿·场景再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三站一体融通,职前职后贯通”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中职到职业本科的完整能力链条塑造。
专业群牵头组建全国数字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及淄博国家高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职业本科、专本衔接、联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等多类型人才培养。建成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工匠大师工作室8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12个,形成“校—市—省—国”四级育人平台体系。
专业群组建高水平“工匠之师”培训师资库,扩容国家级工匠学院,实施“技能+”专项行动。通过“技能强企”开展数字、绿色技能联合培养,通过“技能助学”推进创新创业与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兴农”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订单培养,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技能滞后于技术迭代等问题。
走进一线、引进课堂,服务区域企业能力“强”起来
专业群坚持“教师走进企业、工匠走进课堂、标准走出国门”,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企业转型升级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专业群建立教师企业轮岗机制,选派教师担任科技副总,深入一线破解技术难题。近年来,专业群承接地方与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4项,校企联合申报科技成果17项,到账经费1000余万元。为山东特种工业集团研发的“无心磨床自动上下料及打码装置”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倍;为山东休普动力科技研发的新能源电机自动装配生产线,助力企业获利超千万元。团队成员获专利6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现成果转化2项,涌现出一批“最美科技工作者”“金牌工匠”等先进典型。
专业群聘请企业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担任产业教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强化“工匠之师”队伍建设,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根基。
专业群建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国际化模块,获英国资历框架(RQF)与欧洲资历框架(EQF)5级认证。与鑫旭集团等中资企业合作布局海外职业培训站点,输出双语课程与技能培训课程包,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机制创新、生态优化,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动”起来
专业群通过科教融汇、跨界融合与制度建设,构建“优远匠行、优润匠治、优秀匠德”的教师发展生态,全面激发教师投身科教强国的内生动力。
专业群构建“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省级技艺技能平台+市级校城融合平台+校级信息平台”四级科研载体体系,依托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新技术研发中心,培育教学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应用与智库咨询四类团队,提升教师科技服务能力。
实施“五元融合”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技能与思政渗透、模块化课程与团队建设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培养与培训融合,增强教师综合能力与干事创业热情。
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意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建育人贯穿教师科研与教学全过程,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据介绍,面向未来,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将紧密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趋势,深化高本贯通、产教协同、科教融汇,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强国战略实施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