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20日,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四川省峨眉山市隆重举行。这场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武术爱好者。在成都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运动项目外语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党员李梦楚和英语专业教研室、青年教师党员金艳的共同带领下,该校外国语学院3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们以专业的外语能力,活跃在赛场的各个核心岗位,用语言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双语主持:在颁奖台与表演场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作为翻译兼双语主持人,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史沁玉同学深度参与了颁奖仪式与功夫表演秀等重要环节,深刻体会到语言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重要性。在颁奖间隙、在表演秀的展演过程中,为外国选手与中国武术名家搭建沟通的桥梁,准确传达双方对武术的理解与感悟。这种文化的传递,往往超越字面翻译,更需要深入理解武术文化精髓。“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世界赛事中担任双语主持人的工作。”史沁玉分享道,“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但我收获了很多。”在庄重的颁奖环节,她精心设计每一段串场词;在功夫表演秀中,她生动表达出不同节目的文化内涵,并在互动环节中串联起观众与表演者的交流。
双语播报:用声音传递赛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在比赛现场,外国语学院2025级体育翻译方向研究生丁诗丰、丁柯宇、王天晓、刘仔健、2022级本科生赵诺骞和2023级本科生胡晓艺等同学组成了赛场的双语播报团队,用精准的语言成为了连接赛事与观众的纽带。“参加这次比赛的播报,我既兴奋又倍感压力。”赵诺骞同学在回忆起初接任务时的心情说道,“这份压力,不仅来自于国际赛事庄重严肃的氛围,更来自于播报工作本身对专业性的极高要求。”播报工作远不止是照着稿子念那么简单。丁诗丰分享道:“我感觉到不仅要懂得武术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那些独特的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比如像‘八段锦’这样的词,现在基本都是直译成‘Baduanjin’,能被国际社会直接理解和接受,这本身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武术外译的成功。”。
除了专业词汇的积累,实战更是对心态和反应的考验。比赛期间,信息瞬息万变,播报员必须成为最专注的倾听者和最迅速的传递者。“我们必须要做到既迅速又准确地播报出选手的信息和比赛结果,”胡晓艺坦言,“每当一个项目结束,我们就要立刻准备下一个,精神需要高度集中,确保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分数、每一个国籍都准确无误。”
场外保障:在细节处彰显专业与温度
在比赛场外,更有在检录、编排、媒体采访等岗位的学生默默奉献。2023级体育翻译方向研究生莫龙祥和2024级体育翻译方向研究生刘平山、李川疆、苑永明四位检录组翻译人员,以专业服务为赛事检录环节保驾护航。2025级体育翻译方向研究生王天晓、刘仔健和王鑫宇等同学在会议翻译、颁奖检录、媒体采访等工作中紧密配合。面对外籍运动员,他们主动上前沟通,用熟练的外语解答检录流程、赛程安排等疑问,及时消除语言障碍,帮助外籍运动员快速熟悉环节、适应节奏。同学们的高效服务,不仅保障了赛场外环节的有序高效,更以专业态度展现了赛事服务温度,为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赛场是翻译的最佳练兵场。课堂上学习的翻译理论,在赛事实践的喧嚣中变得无比鲜活。这次实践,使得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翻译绝非简单的语码转换,它是时刻的判断、选择与创造,当语言与武术相遇,可以如此有力地促进文明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以实干诠释志愿服务精神,以语言搭建国际交流桥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通讯员:史沁玉 胡晓艺 刘平山)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