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团队作品“简易以太网双绞线测试仪装置”斩获总决赛全国一等奖,实现了学校近十年来在此赛事国家一等奖项上“从无到有”的突破。
同心协契 灵感源于积累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郑傲天、杨浩然、张弘成,在马润波、董磊、陈新伟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因兴趣爱好而结识,因志同道合而结伴。集结于电子爱好者协会的三人在逐渐了解到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后,出于对电子材料的爱好,相继参加了瑞萨杯、工创赛以及两年的电赛,并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变得熟稔。谈及本次作品的灵感来源,郑傲天说道:“这次比赛其实是有范围的一个选题,当时的题目大致分为电源类、仪器仪表类、小车和无人机类。我们之前参与过仪器仪表类设备的创作,所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储备,而且我们的指导老师赛前也有在指导我们学习仪器仪表类的题目。”
在既定的选题范围内,三人结合以往对于仪器仪表类题目的相关经验对此次比赛做出积极的回应。他们首先对比赛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确保对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团队成员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对仪器仪表的性能参数、使用环境和潜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还参考了大量历史数据和案例,以确保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能够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团队内部的多次讨论和模拟演练,他们逐步完善了参赛方案,充分保证了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创作“简易以太网双绞线测试仪装置”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从电路设计的优化到测试仪功能的完善,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深入的思考。郑傲天和杨浩然擅长硬件设计,而张弘成在软件编程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发挥出了平时的合作和比赛锻炼出来的默契。在硬件方面,他们精心挑选了耐用且性能稳定的电子元件,并对电路板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了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在软件方面,他们编写了高效的程序代码,并通过反复测试不断优化,确保了测试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努力,他们最终打造了一款简易、高效、准确的以太网双绞线测试仪装置,为网络维护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指导老师们赛前赛后全程陪伴,不仅在学生们准备竞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予启发式的引导,更在他们疲惫时给予鼓励。老师们经常陪着学生们调试到深夜,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资料。最终,他们的作品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创新的设计,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向本次电赛之旅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淬砺锋芒 终能拨云见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赛过程中,队员们也历经了重重困难。其中对于参赛队员们来说最极限的考验,就是“四天三夜”的赛制了。题目在赛事开始的首日上午公布,这就意味着队伍必须立即确定方案、采购物料,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网上采购需要加急,线下采购又面临缺货风险,每一步都要精准计算。”杨浩然谈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队员们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静下心来讨论策略,思考如何才能合理利用时间,做到效率最大化。
最终,他们将第一天定为方案决策日,从全局观念出发,充分分析比赛任务、规则要求以及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思路,为比赛全程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第二、第三天则是实践阶段,需要将第一天的决策结果正式投入比赛,全力制作调试,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天,大家的重点转向了论文撰写,将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前预想了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制定了应急方案,确保他们能够应对后续过程中的各类状况,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在顺利通过赛区评测后,比赛迎来了最后的综合测评环节。综合测评环节条件严苛,需要选手在7小时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比赛。“在比赛前,我们提前了解过往年综合测评的题目,不得不承认,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刚进入赛场地的时候,我们是比较紧张的。”张弘成坦言,“但今年我们在模电课上恰好接触过类似题型,这让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最终,这支团队顺利完成了整个比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台上一瞬,台下千锤百炼”的深刻含义。任何看似偶然的机遇,都是长期坚持和系统训练的必然结果;每一次看似幸运的“巧合”,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准备。正是这种扎实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遇,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春华秋实 荣光载梦远航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获奖的喜讯传来时,三人难掩喜悦之情,他们第一时间奔向实验室,与指导老师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荣光。“三载寒窗磨一剑,今朝终为山大争光!以往在和其他高校进行交流时,看到陈列室里满墙的国一证书,我们内心总怀着一份不甘与憧憬。今天,我们终于用实力证明了山大学子的能力和水平!”这番话语中,既有扬眉吐气的豪情,也饱含着对学校栽培的感恩之情。在谈及获胜秘诀时,三位成员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以赛代练”的实践模式与导师悉心栽培的双重作用。“回想大一大二时的我们,面对复杂的赛题常常束手无策,”他们感慨道,“但通过连续参加瑞萨杯、工创赛等多项赛事,我们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锤炼和提升。而老师们的支持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让我们能够勇往直前。”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赛前在技术层面为参赛队员们指点迷津,更在团队最需要的时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创造了优越的训练环境和条件。比赛当中,老师们时常牺牲休息时间,陪队员们调试到深夜,还为他们添置实验器材,这种无私的付出成为团队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带来无比的喜悦,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这份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时常自问:能否保持个人的技术水准?能否为学院延续这份荣誉?但我们深知,没有压力何来进步?”这支优秀的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华丽蜕变,他们的成长故事生动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只要志同道合、坚持不懈,就能在科研道路上乘风破浪,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悉心培养与个人不懈奋斗的完美结合。对于未来发展,这个奖项不仅能为三人的考研、就业等方面带来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磨砺,三人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最珍贵的人生财富。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这些能力远比证书更加珍贵。
路虽远,行则将至。此次比赛中,学校全力支持,从赛前培训到比赛期间的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专业的导师团队。“以赛代练,最大的收获就是经验,这也是最宝贵的东西。”每一次对电子材料的钻研,每一次在比赛中的拼搏,都让他们从书本的理论学习走向实际的运用。“仿真永远是仿真,理论永远是理论,只有真正做出实物来才能对理论进行检验,才能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平时的努力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是一个人或一个队伍,一个学院乃至一个学校成功的法宝’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这些经验终将成为他们未来在电子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的坚实基石。(通讯员:裘灵洁 张艺馨)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