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聚焦轨道交通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式化、功能单一、校企合作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以“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研育并举”产教融合新模式,不断推动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育人成效显著,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案例主要做法
(一)建设“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开创“校企技术共研、人才共育”高地
学校与昆明地铁、昆明中车合作,在大梨园车辆段共建“电客列车模拟驾驶实训室”,形成“共投、共建、共用、共管”的“厂中校”模式。基地兼具教学、培训、研发功能,为企业技术研究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有效解决校方参与度不足的问题。
(二)立足“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共研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设立名师和大师工作室,引入产业导师、云岭首席技师等高层次人才。开展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及耗材支持。依托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向全国院校和企业开放实训资源,承接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深耕“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的人才共育
校企共同建设智慧轨道交通专业群,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创新“双师主导、学生主体、生产流程主线、技术技能主攻”的“四主育人”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联合培养项目。
通过党团共建、模块化教学和企业科研参与,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成果成效
(一)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水平提升
产业导师带领团队承担20%专业课教学,共同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共建3间大师工作室,2间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在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
(二)专业建设贴合产业,成绩凸显
形成27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包括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以及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全国优秀案例(全国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行业唯一入选案例)。
(三)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质量优异
在校企联合培养下,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60余人次,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40余项。部分学生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获得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学校轨道交通专业已有300余人在昆明地铁、中车集团就业,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对口情况良好。
(四)助力生产技术攻关,服务行企
教学团队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科研难题,参与智慧城轨实训基地开发,支持信号系统排故。通过联合育人项目,缩短企业培训周期,降低人力成本。
(五)案例适用范围较广,借鉴性强
案例被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平台、中国交通报等媒体宣传推广,两次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项目负责人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经验总结
本案例以“厂中校”生产性实践基地为抓手,通过“研育并举”和“四主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共赢。未来,学校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五金”建设,探索职教出海和高职本科专业建设,助力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谭雯 张辽)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