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7月份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中,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代表队发挥出色,荣获团体二等奖,三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邓须化同学更是获得个人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深耕“实践育人”的长期积淀。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色专业,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验教学筑基、实习实训赋能、学科竞赛与科研训练提质,为学生搭建了从“课本知识”到“产业应用”的成长阶梯。
一、实验教学,从“纸上原理”到“指尖数据”
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始于实验室里的精准操作。专业依托化学化工国家级示范中心和科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建立了从基础化学、高分子专业基础实验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操作台完成知识的转化。
专业基础实验中,聚丙烯熔融指数测定、拉伸性能分析等操作,将“高分子物理”转化为可记录的曲线数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则瞄准产业前沿——学生可自主选择设计生物医用材料、光固化3D打印材料或者形状记忆材料等,并完成制备与性能表征。“老师总说实验不怕失败,一次未达预期的合成反应,反而让我吃透了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邓同学的话,道出了实验教学的真谛,不仅练操作,更练思维。
二、实习实训,从“实验室合成”到“生产线应用”
“在车间才懂,实验室的高韧性材料若成本太高,永远变不成商品。”正在飞航吉达公司实习的王同学,一语道破实习的价值。专业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大三学生深入生产一线。
在塑料改性车间,他们参与色母粒配方优化;在涂料厂,跟踪涂层材料的质量优化;在橡胶研究院,分析产品质检数据。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仅看到“实验室小试”与“工业化量产”的差距,更学会平衡技术可行性与产业经济性。这种“沉浸式”实践,既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也为企业输送了“来了就能用”的人才。
三、竞赛科训,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
学科竞赛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实践能力的“试金石”。该专业9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教师出题,学生选题,自主完成团队组建、课题的申请、开题、设计、实施以及结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竞赛教会我们团队协作,科研让我敢想‘能不能换种原料’。”创新创业大赛获得者张同学说。近五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各类奖项5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获奖比例达到38%以上
从实验室的烧杯到车间的生产线,从竞赛的操作台到科研的选题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实践为纽带,让“应用型”不再是概念。未来,它将继续扎根产业,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懂技术、接地气的专业人才。(通讯员:戴玉华 于建香)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