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x趋近于无穷大时,1/x的极限是0。”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讲台上,李宏一边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着公式,一边用生动的语言诠释着数学的奥妙。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这是李宏援疆的第二年。从2024年9月踏上这片热土开始,这位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副教授就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了边疆的教育事业中。正如他在课堂上讲述的极限理论一样,李宏用自己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诠释着什么叫作“无限接近”——无限接近教育的本质,无限接近师者的初心。
“西电是我仰慕的灯塔”
2000年8月,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西电的仰慕,李宏作为师资成员在理学院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宇平教授。求学的岁月里,导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硕士毕业后,李宏留校任教;2年后,他又在电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焦永昌教授,2009年毕业后回到数学系。在西电,李宏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也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电精神熏陶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传授知识只是基础,传承精神才是根本,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品格才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用微光点亮边疆教育
2024年7月,当学校发布援疆通知时,李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克拉玛依校区缺高数教师,我去补这个空缺,尽自己微薄之力。”但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三年的援疆时间,意味着不能在校培养研究生,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如何平衡好援疆与学校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曾让李宏陷入一瞬的纠结。“但组织上给予了许多关心关怀,团队老师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使我没有后顾之忧。”在学校关心与家属的理解支持下,他踏上了援疆的路途。“无论走到哪里,西电精神依然是我教学科研的精神支柱。”他说。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李宏承担着高等数学B、数学与应用数学导论、工程数学、创新班高等数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量达322学时,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援疆期间,李宏还通过“传帮带”方式,将自己20余年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年轻教师。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年轻老师因为课程设计屡屡受挫而沮丧,李老师耐心地陪他打磨,反复推演教学环节。”同事回忆说,“那种专注和认真,让我很感动。”
更让李宏深思的是,如何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扎根边疆。“在祖国的边疆,需要更多的有文化有知识有担当的年轻人留下来建设新疆。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愿意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这引发了李宏对教师社会责任的思考。在他心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定义,而是一张向四面八方延伸的责任网络。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李宏用手在桌上画出一个圆,手指朝外点去,“从课堂这个圆心出发,一圈圈向外扩散——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第一圈,学校的专业建设是第二圈,社会的进步是最外圈。”
一年的援疆经历,印证了李宏“传承西电红色基因,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的师德感言,也是他援疆路上的生动实践。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他将西电精神化作一束微光,点亮边疆教育的星空。
让数学课堂充满思政温度
走进李宏的数学课堂,你会发现,这里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没有机械的定理背诵,有的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如何用割圆术求圆的面积,”这是李宏讲授极限概念时的开场白。他不急于给出定义,而是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循循善诱,引出本节的主题。
这种问题导引的教学方法,源于李宏对学习规律的深刻洞察。他采用先抛出问题,引出概念、原理,最后解决问题、给出应用的教学路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蕴含着他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
在讲到导数的几何意义时,李宏总会提起牛顿和莱布尼茨。“17世纪,这两位伟大的数学家几乎同时建立了微积分,但他们的动机却不同。牛顿是为了解决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莱布尼茨则是在研究曲线的切线问题。”话锋一转,他接着说道:“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不同的问题会导向同一个数学工具?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殊途同归’的辩证思想。”李宏把数学放回它诞生的场景——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惊喜、赢得真掌声,让学习兴趣自然被点燃。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学生课后感慨:“以前觉得数学就是数字和公式的游戏,现在才知道每个概念背后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
仅仅激发学习兴趣还不够。在李宏看来,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育人”,在于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塑造品格、涵养精神。因此,他总是自然而然地在数学概念中挖掘思政元素,让抽象的理论有了温度和情怀。
在新疆的课堂上,李宏进一步探索数学与思政的结合。当讲到数列的收敛性时,他提到,“胡杨能在戈壁滩上生存千年,靠的是什么?是一点点向地下扎根,一圈圈向外扩展。数列的收敛就像胡杨的成长,看似每一步都很微小,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达到目标。”
“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位学生写下的课程评价。2024年,李宏获得克拉玛依市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三等奖。对于这个荣誉,他显得很平静。对他而言,获奖只是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思维的乐趣,在知识探索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并非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李宏在二十余年教学生涯中反复验证的真理。
今年3月,三位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一男生课间找到李宏,表示要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面对这些高数都没学完、统计方法知之甚少的学生,李宏心里虽有疑虑,但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师生四人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从选题到收集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再到最终确定研究方案,师生四人密切配合。最终,这支“不被看好”的队伍获得了省级二等奖,其中一位学生高数更是考出了满分的好成绩。
这样的学生在李宏的教学生涯中并非个案。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西电2025届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这位没有编程基础,英文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李宏的悉心指导下,在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一篇,投稿一篇,并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一篇。
“作为导师,在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人格发展。”李宏对师生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导师要在“严格要求”与“真诚关爱”之间取得平衡,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所有标准与批评都指向成长,而非否定其人格。
在他指导下,学生团队在深圳第一届“智汇识别”创新挑战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奖金10万元,资助项目经费96万元;近五年,李宏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8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提名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
“相信学生,放手去干。遵循‘场景压力+即时反馈+持续认可’。让学生的能量在关键节点爆发。”这是李宏激发学生潜能的秘诀,也是他教育智慧的体现。
从培养年轻教师到教育学生,李宏发现其中有着相通的内在逻辑。无论面对的是初入职场的新教师,还是求知若渴的学生,教育的本质都在于如何让影响力得以延续和传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当被问及最想给学生留下什么时,李宏答道:“知识会过时,技能会更新,但思维方式、专业精神和自信心,这些会伴随他们一生。”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量,“一个学生因为你的启发而改变人生轨迹,一位年轻教师因为你的传授而快速成长——这种影响力的延伸,才是教育最大的价值。”
二十余年教学生涯中,李宏见证了教学手段的巨大变化,从“黑板+粉笔”到“黑板+PPT”,从“线上+线下教学”到“AI辅助教学”。但不变的是他的初心和心态——教书育人的初衷和与年轻人在一起永远年轻的心态。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华罗庚的名言,李宏不仅用来鼓励学生,更用来要求自己。在数学的世界里,他用心计算着教育的每一个“微分”,积分出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如今,在新疆这片热土上,他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点亮着更多学子前行的路。(通讯员:唐羽琴)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