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

传承师昌绪精神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班”学子学习札记

2025-09-24 15:15:54
来源:未来网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电子材料领域人才紧缺的现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设立师昌绪电子材料菁英班(下简称“师班”)。该班以我国材料科学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命名,传承其“求真探索、爱国奉献”精神,通过构建电子材料特色课程体系、实施一对一导师制、组织企业实践与学术交流等创新机制,着力夯实学生学科基础、培育科研兴趣、激发学术志趣。历经2023、2024两级师班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

本文由2024级师班学生刘颖昊执笔,以亲历者视角真实记录了班级同学从迷茫到坚定、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共进的探索历程与成长蜕变,呈现了师班学子脚踏实地、积极求索的青春风貌。

初见师昌绪

新生见面会上,我国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生平事迹与谆谆寄语通过屏幕徐徐展开。作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老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他是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开拓者,领导研制出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叶片,为航空发动机和国防军工事业立下赫赫功勋。

“为国家作出贡献,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凝聚着他毕生的追求,也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他所秉持的“实事求是、创新探索、爱国奉献”的精神巍然矗立,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如永不熄灭的灯塔,其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映照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格局与追求。

再见“师昌绪”

真正进入师班之后,我们才深切体会到师昌绪精神的当代传承。它鲜活地体现在每一位老师的言行之中,也流动于师班学子之间的代际传递里。去年,23级师班同学参演学校师昌绪主题舞台剧《成材》,通过深情演绎师老立志报国、攻坚克难的一生,将科研报国、材料强国的种子埋在我们心中。

周益春教授、杨丽院长等师长深耕于电子材料领域,正是这一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在师班首次班会上,周益春老师的一番话掷地有声:“我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报效国家的火,正是这团火,让我坚持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工作。”他每年仅春节稍作休整,平日则自清晨至深夜全心投入科研与教学。在攻坚航空发动机、存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科技强国”的使命,从未丝毫倦怠。周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师昌绪先生“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的育人之志,并寄语学子:“愿你们每个人心中也能燃起这样一团火,肩负起时代责任,成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材料人才。”

作为师老精神的另一位传承者,杨丽院长则从战略高度指出:“半导体材料”“高端电子封装材料”不仅是专业术语,更是全球科技竞争与大国博弈的核心领域。面对我国在该领域人才短缺与培养模式创新的迫切需求,她强调:“师班的存在,就是要打破这层壁垒。”

师昌绪班不仅是一个名称,更代表着一项崇高的使命——投身国家急需的电子材料领域,突破关键材料与技术瓶颈。在这里,同学们逐渐超越对学分和GPA的单一追求,确立以科研报国为志向,努力成长为国家急需的、能承担重任的高层次材料人才。

从“孤舟”到“舰队”

大学之初,面对陌生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学习节奏,许多新生如同孤舟行于学海,方向难辨、动力难继。而在师班,个体的探索汇聚成集体的航行。我们不再独自面对风浪,而是与师友并肩,在彼此的支持与引领下共同前行。

导师点拨中找准方向,在师班导师的引领贯穿学子成长全程。24级师班副班主任刘炫伶老师尤为强调集体协作与长远视野的价值。她指出:“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多交流、多讨论,团队共进远胜于独自摸索。”她鼓励学生成为“长期主义者”,不追逐短期热点,而应对准方向持之以恒、行稳致远。

当班级学业遭遇挫折时,杨丽院长主动关心学生状态,一对一导师们开展全覆盖的谈心交流。他们在关注学生心态调整的同时,也给予切实的学习指导:“不应因一次考试自乱阵脚。即便面临困难,也须坚定所选之路。大学之学,重在融会原理、掌握方法,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杨梦蝶同学对材料专业在新能源、高端芯片等国家战略方向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她表示:“导师们帮助我们拓宽了行业视野,也让我们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在师班,导师团队始终注重为学生提供学术引领与成长支持,助力我们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进。

班级互助中落实步伐,在班委的群策群力下,我们根据大学课程“重理解、强应用”的特点,围绕“筑基-学懂-检验”的思路,形成了三层互助机制:

筑牢“基础支撑层”

师班坚持常态化早晚自习制度,筑牢“基础支撑层”,保障每位同学能“有氛围、有时间”专注学习。每日清晨,教室座无虚席;晚自习则成为整理笔记、复习巩固、互助讨论的黄金时间。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同学们提高了自律能力,也为彼此提供了共同学习、相互督促的宝贵时间,更成为了师班人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温暖见证。

构建“互助突破层”

师班以多学科课程答疑小组为核心,构建“互助突破层”,助力学生实现"学得懂、理得清的目标。“组队解题”已成为师班的学习常态,课堂上、自习室里,随处可见同学们交流梳理、攻克难题的身影。

程宇同学曾分享互助经历:“此前在物理实验报告校准数据环节卡壳,同学主动分享思路后,我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知识漏洞。集体学习既高效又能激发动力。”

优化“检验反馈层”

师班通过建立“课程自测-学习方法分享”机制,构建以检验促提升的学习闭环。考前,学习委员会组织全科自测,筛查知识盲区。自测后,班级邀请同学分享高效笔记方法、重难点突破策略等实用经验,实现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从初入师班时的个体探索,到如今凝聚为协同共进的"舰队",我们在导师的引领与三层互助机制的支撑下,不仅克服了学习瓶颈,更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深层转变,彰显出师班育人模式中集体力量与个体突破相融合的深远价值。

从“学生”到“探索者”

在师班的培养体系中,我们正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科研探索者”,主动闯进电子材料领域的星辰大海。同学们在“一对一导师制”下参与的课题,多直接来源于导师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使我们从起步就直面国家战略需求。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溯源”

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旁听课题组研讨会、参与学术讨论,逐渐培养起对科研工作的初步认知。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开始主动查阅前沿文献、追踪学术动态,自主探索专业领域的发展脉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步建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最初需要导师指引阅读方向,到后来能够独立开展文献调研和深入思考,同学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日益浓厚,探索未知领域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暑期留校开展科研率达100%,便是这种转变的生动体现。

从“课堂学习”到“应用实践”

通过“一对一导师制”,我们进入实验室参与操作,初步掌握设备使用、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逐渐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赴奕斯伟等企业参观交流,同学们深入产业一线,了解技术需求,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

实践成果在“星火杯”“大创”等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杨静同学负责的项目“废尽其用,书写新章”,采用生物菌降解技术,成功研制出高效生物降解菌剂,荣获省级铜奖。在导师深入指导和团队紧密协作下,同学们完整经历了科研全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科研工作的理解,更显著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与实践锻炼,师班学子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本质转变。在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的同时,同学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投身电子材料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绩为证,星火成炬

回眸过往,硕果盈枝:学业成绩铸就硬实力,多维素养提升软实力,集体凝聚力淬炼向心力,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与蜕变。

24级师昌绪班(30人)大一学年平均成绩83.96分,80分以上比例83%(25人),90分以上比例13%(4人),最高分92.8分。全班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首次通过率70%,各主干课程平均分均达80分以上,实现零挂科。横向来看,2024级普通班平均成绩70.5分,80分以上占比28%,90分以上0人,最高分88.6分。纵向对比师班内部,24级师班平均分较23级师班(79.5分)提升4.46分,80分以上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23级为40%),90分以上人数增加3人(23级为1人)。24级师班在多项学业指标上均取得显著突破,整体学业水平持续提升。累计参与学术报告20余场,7场大型学术论坛班级参与率近100%。除学业外,师班学生在综合实力方面显著提高。一学年内发展团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入党申请书提交率100%,入团入党比例96.7%,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班级集体参与志愿活动3次,个人参与不胜枚举,深刻体现了师班学子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师班风貌蔚然成风

师班学子团结协作,展现出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材料学院大家庭”的集体意识。班级学风带动全院变化,早晚自习已从师班特色发展为材料学院的亮丽名片,更多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整体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师班风貌也赢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可。张祖瑜同学家长表示:“选择师班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前沿播报’拓宽了孩子的技术视野,刘老师的‘暖心直播’让我们看到孩子专注学习的状态。小班化精细培养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全面成长——现在孩子眼中有了光,心中也有了方向。”

罗盘定向,星火燎原

电子材料不仅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石,更是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端电子材料的自主创新,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电子材料人才。当前,我国在该领域面临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的严峻挑战,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型材料人才,已刻不容缓。

在师班,这一认识已转化为实际行动。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从关注个人成绩到聚焦国家需求。更可贵的是,这种转变正在形成风气:以往零散的学习状态已发展为全院范围的自觉行动,学业难题在浓厚的互助氛围中迎刃而解。更多学生已放下浮躁,主动投身实验室,把“科研报国”从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

师班所做的,不仅是在培养一批新生力量,更是在探索一种回应国家战略、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师班以师昌绪精神铸魂,以实干笃行筑基,以集体共进促变,真正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使命、让学习指向国之所向的未来。

展望前路,师班学子将继续以探索知识的“罗盘”定方向,与并肩同行的“星火”燃志气,在电子材料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今日之所成,只是起点;明日之所往,必将燎原——这支年轻的材料力量,终将成为推动中国电子材料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的中坚力量,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顶天立地。(通讯员:唐羽琴)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