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高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逸群:坚守教育初心 做有家国情怀的学问

2025-09-18 14:51:24
来源:未来网

自2002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到2013年毕业留校任教,今年是张逸群在西电的第24个年头。从晨曦微露的实验室到深夜灯火通明的教研室,张逸群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专业素养、赤诚的育人情怀,在星载天线等科研领域开疆拓土,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以科研反哺教学,用匠心浇铸栋梁”的育人实践。不久前,张逸群荣获西电校级“师德标兵”称号,这正是对他深耕科研、矢志创新,扎根讲台、潜心育人的充分肯定。

让专业课程成为“行走的思政课”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传承西电红色基因,让专业课程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实现育人效果的“如盐在水,有味无痕”?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电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的骨干,张逸群立足团队深厚的科研积累与师德传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工程概论》《精密测试技术》的课堂上,“中国天眼”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通一号”通信卫星大型天线、欧米伽空间太阳能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案例,不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鲜活的素材。张逸群以“大国重器”的研发历程为切入点,将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巧妙融入技术难点解析中。2022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李畇帛介绍:“张老师在引导我们分析这些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难点时,也让我们感悟到了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国家重大工程复杂度高,涉及管理、技术、经济、伦理、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等多个维度,涉及多个群体、项目组的协调沟通,与《工程概论》等理科类通识课程的知识体系高度契合,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深度融入课程,除了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外,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张逸群解释道。

今年5月,为强化新生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专业认同感,在张逸群的带领下,2024级机械专业学生吴佳芮和百余名同学们一起,实地观摩“逐日工程-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在近距离触摸“大国重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科技强国”的内涵。吴佳芮感慨道:“不论是超大型结构的在轨组装与控制,还是能量传输效率与精度的保证,都离不开张老师等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付出,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都将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科研反哺点燃课堂的“创新火炬”

“用过去的技术教今天的学生,如何应对明天的问题?”张逸群常挂在嘴边的反问掷地有声。他深谙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唯有将科研前沿融入教学,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融合可为教学提供前沿动态、精彩案例,既能克服‘只研不教、越研越窄’的局限,又能克服‘只教不研、越教越死’的问题。”

凭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的深厚积累,在教学实践中,张逸群构建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实践平台”的转化链条,将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空间太阳能电站等尖端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可参与的教学内容,再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最终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实践”的闭环。“这个转化链条的核心,要求我们科学研究的是‘真问题’,并且能将‘真问题’变成学生学的“活内容”,再到学生练的‘实平台’。”张逸群强调道。

在张逸群的实验课程《电子装备结构设计综合实验》上,学生们基于星载可展开天线样机模型等开展三维摄影测量天线型面精度,更深入地理解课堂讲授内容以及所学习的仪器测试的作用。同时,张逸群将星载可展开天线综合设计平台等科研成果融入到了机电工程学院仇原鹰教授牵头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丰富的工程案例开拓了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思路,也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践能力。“系统上线后,目前已有超过1万5千人浏览,1700余人开展了实验。”张逸群说道。

“欺软不怕硬”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张逸群始终将学生的成长视为最高荣誉。对本科生,他利用班主任制度与导学团队,让大一、大二学生即有机会参与实验室基础研究。他秉持“欺软不怕硬”的育人理念——鼓励学生“欺软”(敢于挑战软性理论难题)、“不怕硬”(勇于攻克硬件实践难关),带领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学科竞赛、在“挑战杯”中斩获国家级奖项。对研究生,他以科研项目为“磨刀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科研项目中锤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匠心不仅为科技攻关注入新鲜活力,也浇灌出累累硕果:在张逸群的指导下,机械专业本科生徐东阳作为“智桥卫士-乡村桥梁监测系统”项目主创人员,获得了“互联网+”大赛银奖,并相继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培养的多名研究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授权发明专利、斩获国家奖学金;更有一批毕业生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和国家重大工程一线,将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洪流。

这些育人成果,也支撑了张逸群获批2022年度国家级人才、2024年度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他谈到:“荣誉是依托平台、团队获得的,并非我一人之功。这更像是阶段性的成绩单,而非终点。今后也需要继续争取更大的国家工程攻坚任务,为学生搭建更高层次的成长平台,为培养领军人才而努力。”

正如张逸群的师德感言“融科研于教学,以工程铸匠心,浇铸学生创新之基”所说,从课程思政的“助推剂”,到科研反哺的“践行者”再到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张逸群认定的师德之路,就是作为一束光,照亮一群学生的成长之路。“对我而言,初心不是留下什么光辉的印记,而是做好西电的一分子,传承好西电的红色基因,便已足矣。”面向未来,他也寄语同学们:“西电基因里,从来都刻着为国担当的底色,希望年轻的同学们,以国家战略急需为目标、以行业发展痛点为抓手,做有家国情怀的学问,让研究更有分量,前路更宽广。”(通讯员:蒙少华)

作者:  编辑:瞿凯侠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