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成倩:深耕文脉 以经典涵育生命底蕴

2025-09-16 08:30:10未来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成倩始终将“传道”视为根本使命,秉持文化传承、价值传递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经典培育心灵,以文化润泽生命。

涵育通识之光 塑造健全人格

孔子有言:“君子不器。”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专业人才,更在于塑造具有全面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通过讲授《大学语文》《中华文化典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通识课程,不断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理解世界的复杂与互联,在古今经典的对话中思考生命意义、价值选择与人类命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常借助分类归纳方法,如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分为宗教情怀、家国大爱、个人悲喜等类型,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情感认知体系,在品读经典中陶冶情操、成熟心智,提升对美与善的感知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素养,更拥有人文的、审美的、诗意的人生态度;同时,将正义、自由、平等、责任等根本命题融入教学,协助学生建立道德框架,成为能独立判断、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过系统而细致的课堂设计,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践行“君子不器”的教育理想。

融汇课程思政 实现价值引领

坚持以文化人,深挖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如在讲授《诗经·黍离》等亡国诗作时,融入“崖山之役”“抗战流亡”等民族苦难历史,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真切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培养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意志。通过苏轼的悼亡词,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自然的慰藉之力,将悼亡诗所展现的情感韧性与废墟上的意义重建,视作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屈原、杜甫等诗歌讲授中,借助数字资源与地理路径,再现诗人的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培养学生仁爱天下、关怀苍生的情怀。在《诗经·伯兮》等爱情诗教学中,融汇中外经典中对爱的多元表达,引导学生体会爱的神圣与超越。讲授《论语》“贫而乐”时,强调内在自足、不为物役的生命情操,彰显礼乐精神在人格塑造中的核心作用。总之,每一讲均围绕一个核心价值主题,选择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话题,以生动自然的方式实现价值渗透,使思政育人如春雨润物,细微而深远。

践行立德树人 彰显师者风范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将新成果融入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追踪学科动态、激发思辨能力,并借助多媒体与数据库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课后注重反思,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积极收集学生反馈,创新教学形式,整合多元资源,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坚持既以学问育人,更以德行塑人。在解答学业困惑、指导论文写作等日常工作中,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温润包容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为学与为人,悉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深耕科研工作 以学术反哺教学

潜心科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毛诗》政治诗教的学理架构与当代意义研究”,深入探讨儒家审美政教与当代教育价值重构等议题,推动传统内涵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方法创新,激活经典的生命力,搭建“传统政教内涵”与“现代教育需求”之间的对话桥梁,并将相关研究成果有机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使古老经典成为滋养当代审美素养、道德品格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创新教学形式 打造多元课堂

坚持“原典阅读”教学法,带领学生精读《论语》《老子》《周易》等经典。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推动学生与先哲思想直接对话,在辩论、质疑与反思中锤炼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借助小组研讨、反思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与清晰表达能力。使经典中蕴藏的永恒智慧,成为人格养成不可或缺的养分。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经典,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从而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讯员:吴婉婷)

编辑:耿玥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