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0:38:39未来网
从龙城太原到古都大同,百廿学府一校三区于双城文脉间,同步迎来12000多名新生开启新征程。9月13日,山西大学坞城、东山、大同三校区新生满怀梦想与憧憬,如约来到山大校园,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学校领导王仰麟、张天才、卢平、卢宇鸿、郝平先后来到三校区迎新现场,与新生及家长亲切交流,检查指导迎新工作,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9月12日,该校大同校区正式启用。13日,便迎来了首批学子,正式开启在大同校区的求学生涯。新校区、新校园、新同学,共同书写新的篇章。大同南站迎宾口“热烈欢迎新同学”的展板传递着初见的热忱,校区沿途的道旗和空飘一路勾勒着欢迎的轨迹,校园内各主要干道、迎新点也早已布置一新,这些满含心意的筹备,是对首批新生的翘首期待,更是对名城名校携手共进的期许。
王仰麟、卢宇鸿、郝平来到大同校区迎新点了解各学院的新生报到情况。“大家辛苦了”“有多少学生报到了”,王仰麟一行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亲切交流,询问了解新生报到、服务保障等情况,察看了各学院精心准备的新生大礼包,向他们辛勤的工作表示感谢。在云中体育馆,大屏幕上同步显示着各学院新生报到的实时数据,王仰麟一行来到注册点详细查看新生报到流程,同现场报到的新生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报到体验和初到校园的感受。“家是哪里的?”“对学校的环境感受如何?”王仰麟一行走进学生宿舍和餐厅,与新生和家长热情互动,感谢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和认可并请家长们放心,勉励勉励学子要脚踏实地,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为未来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山西大学大同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并首次在省内招生,首次招生便迎来“开门红”。畅帅博同学是今年大同校区录取的最高分,他选择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他说:“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的科研热点,当看到大同风电靠AI降低20%弃风率,云冈石窟用AI修复壁画,我明白AI不是冰冷代码,而是守护能源、延续文化的工具,我也渴望能‘用技术创造价值’”,“我关注到学校的计算机学科近年来实力不断提升,山大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提供了良好的文理工融合交叉的环境,而大同正从‘煤都’转向‘智都’,我希望选择这个专业,能真正将‘我所能’与‘国所需’结合起来,把热爱变成能力。”
今年大同校区首批设置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机器人)、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历史学(遗产保护传承)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机器人)专业也成为众多学子的热门选择,白芷萱同学正是自动化(机器人)专业的一员,一直对智能装备的运转逻辑充满兴趣的她也坚定地选择将热爱与兴趣转化为专业的能力和技术:“机器人既是我的兴趣也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考虑,选择自动化(机器人)专业,对我而言是兴趣与责任的双向奔赴。上中学时我就对机械如何与算法结合生出‘智慧’充满好奇,这个专业方向也契合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对这个领域在未来产业升级中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我希望能通过深造学习,踏实走好每一步,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大同校区在建设之初就坚持布局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更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对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身为大同本地人的张乃允一直有一个为家乡出份力的梦想,当得知学校开在了“家门口”,他毅然选择报考大同校区的历史学(遗产保护传承)专业:“大同一直在走转型发展之路,家乡建设正需要年轻力量添砖加瓦,山西大学布局大同能为大同市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也让我更渴望能参与到家乡建设发展进程中,而大同文物遗存丰富,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大、规模广,所以我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希望将自己所学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
13日,1万多名本硕新生在坞城和东山两校区同步报到,一校两地三校区涌动着同样的融融暖意。校园内,红色空飘、彩色道旗和迎新展板再度立起,广场上、教学楼前、公寓门口早已装点一新,挂上了别出心裁的寄语条幅。校园广播循环播放着新闻和音乐,为热闹的迎新场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活力。各学院的迎新帐篷围绕广场整齐排列,志愿者们和老师们等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
报到日从清晨就开始了忙碌。当校园还在晨光中逐渐苏醒,新生便陆续抵达。随着天光渐亮,各个学院的迎新帐篷和注册大厅逐渐热闹起来,新生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办理报到手续,领取校园卡、宿舍钥匙和新生大礼包。各学院的迎新工作一年比一年细致周到,在创新迎新形式的同时,还保留了很多学院传统,比如将拥有专属姓名的可乐作为“启航礼物”,为新生送上“第一份温暖”;有学院专门定制了光合赋能钥匙链,每一个钥匙链都独一无二,既充满学院特色,又充满美好祝愿。这些独特的仪式感,不仅让新生感受到归属与温暖,也让他们在心底种下责任与荣誉的种子。
迎新现场处处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与温情的瞬间。张天才、卢平分别来到东山校区和坞城校区的注册点、各学院的迎新点,了解新生报到注册情况,慰问参加迎新工作的师生员工。他们还走进学生公寓和令德餐厅,了解迎新当天的后勤保障情况,并与新生及家长亲切交谈,鼓励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全面成长。
作为学校国家物理学拔尖计划2.0基地的首批毕业生,郑家瑞以研究生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山大校园,他说:“四年书院制的培养给了我太多成长,小班化的研讨课,老师带着我们追根溯源拆解物理难题;跨学科的学术沙龙,鼓励我们把光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还有实验室里那些和导师、同学一起攻关的日子,让我从‘跟着学’慢慢摸到了‘试着想’的门道,也坚定了我的科学研究志向。这里有我熟悉且信赖的学术土壤,接下来的研究生时光,我想沉下心在实验室里多做探索,实现从‘学习科学’到‘实践科学’的转变。”
古天宇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本科生,生在延安、长在延安的他,从小接受的红色教育早早为他种下了信仰的种子。他说:“家乡的红色文化让我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充满敬意,也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成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届本科生,这既是一份荣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新生们藏着不同的逐梦初心,也传递着全体新生的共同期待。
青春启征程,少年赴万里。当天,来自天南海北的莘莘学子有了共同的新家——“山大校园”,有了共同的名字——“山大人”。他们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书写属于自己的山大故事。从文瀛湖畔到武周山下,新同学的到来也让新的故事在文脉与新城中拉开帷幕,学校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以青春之名在百廿学府的沃土上书写无悔的奋斗篇章!(通讯员:黄婧 李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