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8:56:54未来网
运城盐湖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典型的硫酸钠型内陆盐湖。在暖日的阳光下,南风吹拂,一曲《南风歌》唱出了“垦畦浇晒产盐”的神奇:“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小小盐粒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奇迹。2007年,“垦畦浇晒法”(亦称“五步产盐法”)被确认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进一步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垦畦浇晒收获的不仅仅是晶莹的盐粒,更塑造了盐湖阡陌纵横、畦田众多、池水斑斓的壮丽景观。
自2020年9月“退盐还湖”政策实施以来,运城盐湖的盐业生产已成历史,但盐湖的七彩景观仍在,夏秋时节,盐湖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赤橙黄绿在卤水的折射中流转,深邃的翡翠绿、娇艳的玫瑰红、温暖的琥珀黄……各色区块交错融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为河东大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为探索与体验这一色彩斑斓的湖光美景,解开蕴藏于此的水生生态之谜,山西大学耿红、郑先云、李萍老师开设了通识游学课程“运城‘七彩盐湖’中的生态奥秘”,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盐湖知识、共同探究盐湖七彩景观的秘密。老师们通过现场讲解“五步产盐法”和“七彩盐湖”的关系、盐湖水色与水生生态变化特点、水中生物群落随盐度和温度的变化机制等内容,将人类产盐、用盐的文明史与生态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
课程以水生生态理论为舟,以实践参观为桨,载着学生们驶向盐湖的“最深处”;以“盐业促进文明、文明反哺生态”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认知层层深化。学生在游走中读懂盐湖的密码,在体验中叩问文明的脉搏。当同学们踏上这场以“盐湖生态”为线索的研学之旅,一场关于盐业历史、生态与人文的深度对话便在2025年暑期徐徐展开。
学科交叉——知识的多棱镜折射出盐湖产盐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当山西大学12个学院18个专业的学生围坐在教室中聆听老师和专家的讲解、集聚在游学团队队旗下合影留念、行走在520个色彩各异的盐池畎子旁驻足观赏、伫立在中条山凤凰顶俯瞰盐湖全景时,一门生动别致的游学课程和一场全新的学习体验方式便已拉开帷幕。接近盐湖,离不开对产盐过程的了解,采盐制盐集合了物理、化学、气象、地质、机械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盐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供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运城盐湖所产食盐,古称潞盐,具有“粒大、色白、质纯”的特征,品质上乘,从古老的自然结晶到隋唐时期的“垦畦浇晒,集工捞采”,先人以非凡智慧独创了“五步成盐”的古老技艺,让晶莹的盐粒不仅延展生命,更沉淀为文明的不朽密码。这里,源源不断产出的盐粒上镌刻着历史的年轮,见证着“盐运即国运”的千古传奇。盐湖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湖岸边飞舞的洁白泡沫承载着多学科的叙事。无数视角的交汇,综合探照出盐湖炫目深邃的立体真相。学科边界在此模糊,学科交叉带来的是对盐湖产盐与人类关系的全面认知。各学科共同参与的对运城“七彩盐湖”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解读,成为同学们理解世界的多维入口。
知行合一——用显微镜与无人机解码盐湖多彩的玄机
在盐湖游学过程中,耿红和郑先云老师给同学们穿插安排了科学实验的观察与实践,让知行合一变为了现实。在五彩斑斓的畎子边,同学们兴奋而忙碌地穿梭于不同颜色的盐池旁,金融学专业张悦同学用相机拍摄下湖天一色、绚丽宁静的五色美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高靖雯同学、环境科学专业梁宝丹同学、软件工程曹建成同学等用采样瓶采集红、黄、棕、绿等不同颜色的水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刘同健同学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水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样本;环境工程高馨远同学用底泥采集器采集池中的底泥及底栖生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李科睿同学用无人机、土木工程专业武俊涛用水下机器人分别观察、记录空中和水中的景象。
在教授及其研究生的指导下,同学们认识了盐生植物如二色补血草、碱蓬、盐角草、柽柳等,在鸭子池观鸟台和凤凰谷景区入口学习了风速风向与大气PM2.5浓度的测量与记录、学习了盐生植物花粉的收集技术,并进行了《运城盐湖游览体验调查问卷》的填写与收集,与湖边居民及游客们深入交流,了解不同人群对七彩盐湖游览与保护的想法,不仅全面掌握了盐湖生态本底与景观情况,而且锻炼了沟通交际能力。
在中条山凤凰谷顶峰,山风猎猎,极目远眺,盐湖全景尽收眼底。在这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李科睿同学操纵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以航拍技术将珍贵的青春笑靥、靓丽身影与脚下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运城山水一同定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叹“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凤凰顶俯瞰七彩盐湖,惊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五色变幻,亲身体验了“天下好运城”独特的湖光山色,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了难忘的成长印记。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简称盐保中心)的“山西大学盐池生态保护观测与实验基地”实验室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生物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技巧,透过显微镜镜片凝视盐湖的“微小生命”,探寻水生生物奥秘,在不同颜色的水样中观察到了颤藻、舟形藻、角毛藻、色球藻、杜氏盐藻等,同学们赞叹这多姿多彩的生命个体,排队观察这些来自盐湖中的“色彩魔术师”,勾勒它们相互作用带来的七彩画面。它们如同一个精密的艺术协作团队,随着湖水盐度、温度、光照、营养物的微妙变化而此消彼长、协同作画。
文化认知升华——从“产业盐湖”到“生态盐湖”的华丽转身
在河东盐池博物馆,讲解员生动述说着运城盐湖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举足轻重。展柜中,泛黄的盐税账簿、盐工的铜制工具,以及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河东盐池全图》,将抽象的历史化为可触可感的文明切片。毗邻的池神庙里,绵延不绝的香火昭示着人们对盐的认可与崇拜。在运城盐保中心展厅内,张威主任和卫娥老师为同学们深入浅出介绍了盐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退盐还湖”的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盐湖生态环境,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运城市政府2020年9月一个决定宣告了盐湖开发史上的重大转折:停止盐矿开采及盐湖周围的一切生产活动,实施“退盐还湖”政策,把“产业盐湖”变为“生态盐湖”,同时,出台了《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快了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如今的盐湖已是旧貌换新颜。在环境整治上,实施了七彩盐湖景区全面提升改造、盐湖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在水系治理上,开展净湖行动,疏浚河道、清理湖中及周边垃圾;在生态修复上,加大对盐湖湿地内土地、林草、水资源、野生动物、矿产资源等的保护力度,抓好植树造林;在文旅打造上,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办好池盐文化旅游周、环盐湖自行车赛等活动;在科学研究上,积极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基础研究,为盐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目前,盐湖的堤埝变得愈加整齐美观,湖面愈加宽阔清澈,盐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周边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盐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同学们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了这些变化,加深了对保护盐湖生态价值和功能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盐湖不仅是一片自然湖泊,更是一片人文湖泊,拥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魅力。
生态文明之光——“七彩盐湖”如一颗璀璨明珠,照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游学的最后一天,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郭东罡教授、张全喜教授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会议厅分别给同学们做了盐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保护的讲座,向同学们强调:运城盐湖无论是陆地生物还是水生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与当地地理环境与湖水盐度密不可分,虽然山西大学盐湖生态本底调查课题已顺利结题,但工作不会停止,盐湖保护任重道远,下一步将启动盐湖生态监测与预测预警平台建设研究。张全喜教授指出:“盐湖水质有其自身特点,目前还没有一套适用盐湖的水质标准,不能用普通河湖水质标准进行简单套用;盐湖水华与普通淡水的富营养化也存在很大区别,它们的营养物质及引起水华的蓝绿藻种类均不相同,需要认真对待”,这些内容为同学们理解七彩盐湖水生生态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当同学们听到盐湖湿地中还有对中国大豆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野大豆植株时,无不赞叹盐湖孕育生物多样性的伟力,纷纷为保护盐湖及其珍稀物种建言献策。2024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刘同健同学表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让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前所未有的发现,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盐湖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的非凡价值,也坚定了我保护这片战略资源沃土的决心。”耿红老师总结道:“七彩盐湖景观也是一种资源,它与盐湖水量、盐度、水生生态息息相关,我们要精心呵护。运城盐湖是黄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场,保护盐湖的七彩景观就是要保护好盐湖的生态环境。七彩盐湖奥秘无穷,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给你们的思考题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你们用心揣摩与感知,年轻人要勇于开拓创新,多学科交叉发展,为保护盐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
“盐粒虽小,却折射出文明的星河;七彩盐湖,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在这里,彩色的卤水中蕴藏着生命的奥秘,游学实践贯穿着对科学的探索。盐湖不再是课本上冰冷乏味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文明活化石——我们透过七彩的画卷探索现代文明的启示,它教会我们以多学科视角观察自然,用历史眼光理解变迁,以人文情怀守护华夏祖先留下的遗产。当同学们带着游学成果与心灵触动离开,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亲身体验与文化认知,更是一份传承者的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继续解读“七彩盐湖”的密码,将此次游学课程的认知与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通讯员:耿红 史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