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9:02:06未来网
在大同市云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内,伴随着云州法润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游学之旅启动仪式举行,相应的课程也拉开了帷幕,旨在推动师生将专业学识融入乡村肌理,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为云州区发展注入持久法治动能。当日下午,山西大学师生走进西坪镇唐家堡村,在有机黄花种植基地与党群服务中心间,初感乡村产业与基层治理交融的鲜活生态。
溯源:产业脉络中的法治护航逻辑
在忘忧农场,依托智慧农业模型,同学们梳理萱草从古籍记载到现代药用的千年流转,探究“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法治对三产融合的保障路径;于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对比易地搬迁前后民居变迁,剖析“党建微网格”与法治协同助力后续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于坊诚新村村口的法治宣传栏里,张贴着搬迁户的产权确认书与邻里公约,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里,干部正用通俗语言讲解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的条款,那些曾经因宅基地产生纠纷的村民,如今在法治护航下住进新房、走进产业园。这种从矛盾到和谐的转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在细微处彰显着法治的温度。2023级法学专业杨崇同学分享道:“站在新村的文化广场上,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深切感受到:一部再好的法律,只有真正走进乡村、贴近群众,才能发挥作用。那些写在纸上的条文,经基层干部的宣讲、调解员的运用,竟能化解多年的矛盾,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这种让‘法律活起来’的实践力量,让我们瞬间明白法治为何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坊城新村的这个场景,是我们整个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时刻。”
团队深入同药集团、三利集团,在古法制药展厅与现代生产车间的穿梭中,见证“非遗技艺+科技赋能”激活道地药材产业的生动实践,沉思传统产业传承背后的法治保障逻辑。在古法制药车间里触摸传统产业的法治保障,书本上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可感。这种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讨论的沉浸式学习,让同学们对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理解更为深刻,既生动又深刻,极大拓宽了专业视野与实践思维。
共生:生态与文化的法治守护之道
通识课程还将调研视角转向自然生态与文化传承。大同土林景区内,层叠土柱诉说地质变迁,师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探讨法治守护自然奇观的实践路径;聚乐乡千亩杏园里,体验采摘之趣时,调研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就业的模式,分析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等法治需求。
云州民俗博物馆中,农耕器具与民俗展品承载文化记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师生研讨“留住手艺”与“明晰权责”的结合点,探寻文化根脉在法治框架下延续的有效路径。
协同:法治赋能生态与民生共振实践
聚焦“法治+生态+民生”协同发展。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文化和旅游局专家结合《湿地保护法》,详解候鸟栖息地缓冲带等规定,让师生见证法律化作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践;册田水库上,执法人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脉络,介绍禁渔区划定、电子围栏监控等实践,展现法治在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间的精准平衡。
在于家寨露营地,民宿悬挂的《特种行业许可证》等证照,清晰呈现法律从用地审批到安全经营的全流程护航,揭示乡村旅游新业态规范发展的法治密码。
深耕:产业链条中的法治实践样本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走访,探寻产业发展的法治动能。大威皇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与扩张规划,彰显黄花预制菜产业潜力,师生针对企业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需求展开调研;大同云萱农业“火山鲜”冰鲜生产线的“三清三洗”工艺,为法治护航产业规范发展提供行业标杆。
从山西宜发同诚农业的黄花“周边”产品开发,到美膳食品的严格品控,从山西供销天泉的农产品流通助力,再到醋业的传统工艺创新,实践团队从产业链延伸、质量监管、产销衔接、非遗传承等维度,见证法治与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
思悟:深耕实践,知识与实务结合
经过五天沉浸式实践,师生们无不感慨此次经历的珍贵。实践成果汇报中,同学们的调研报告聚焦具体问题,提出的“黄花产业合同示范文本”“非遗传承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实务方案,每一项都是法治智慧与乡村需求的结合;
翔实的案例分析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娓娓道来。参与同学激动地说:“最大的收获是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了法条在基层的‘活态’。以前在课本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总觉得抽象,这次在云州的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看到法律如何保障黄花种植、如何守护湿地生态、如何助力非遗传承,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些挂在墙上的公约、签在纸上的合同,真的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服务基层的决心,也让我们觉得法律离群众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每一次公平的调解、每一份规范的合同里。”2024级法学专业李成蹊同学说道:“这次实践让我们拥有了难忘的集体经历。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乡村里调研、讨论、思考,这种氛围是课堂无法替代的。走在黄花产业园的田埂上,听着农户讲他们的维权故事,这种体验格外珍贵。总的来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很多乡村法治的知识,更是一次对法治精神的深刻体悟和职业初心的叩问。”
融合:跨视角指导下的沉浸式法治探索
在实践筹备阶段,学院老师从不同维度为活动提供启发性指导,为师生的调研方向与思考路径点亮明灯。课程指导老师薛汶轩着重强调跨学科视角的重要性,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立足自身优势,精准锚定研究切入点:法学专业师生可聚焦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通过合同规范、产权保护等细节解码法治保障的运作机制;社会学专业师生可凭借田野调查专长,深挖法治实践背后的社会语境,探究基层治理中法律与习俗的互动关系;环境科学专业同学可发挥学科优势,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分析生态保护中法律条文的执行路径。各学科视角交织,为实践注入多元创新活力。
薛汶轩从法律实务与理论研究双重维度,为学生指明深度探索方向。以基层法治实践理论为根基,援引“徒法不足以自行”的经典论述,强调研究乡村法治不应止步于条文适用,而要以敏锐洞察力穿透表象,探寻制度背后的治理逻辑与民生温度。在学术研究方面,鼓励师生秉持问题意识,敢于突破固有认知框架,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治学态度构建务实研究观点。此外,课程还提出“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建议同学们选取易地搬迁中的产权确认等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搬迁前后法律纠纷的类型、解决方式及效果的对比分析,培养精准的法律实务判断力与独特观察视角。2023级法学专业李欣芮同学分享道:“老师不仅讲解法条如何适用,更教我们如何从农户的角度理解法律需求,还分享了‘如何记录调研案例’‘如何分析法律与民俗的冲突’等细节方法,从多个维度给予我们启发,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外的知识。”
课程从治理视角引导师生感悟法治实践中蕴含的平衡智慧,强调乡村法治更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强调实地观察的重要性——唯有沉下心来对基层治理场景进行沉浸式感知,积累充分的一手资料与感性认知,方能在研究中把握问题本质。鼓励同学们围绕兴趣点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大量案例收集、访谈记录与数据分析构建系统化研究体系,实现从现象观察到理论提炼的升华。在游学中,同学们白天深入乡村企业、景区社区做好记录,晚上整理调研笔记、梳理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会,在法条与现实的碰撞中感受法治与乡村的交融魅力。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与专长,从法律适用、治理模式、政策衔接等方面互相交流借鉴,共同理解法治实践背后的深层逻辑;教师答疑环节,老师通过阐述不同领域法治实践的演变,包括法律适用与基层治理的结合变化,帮助同学们了解不同场景下法治实践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构建乡村法治实践认知体系。
为期五天的通识课程,师生们的足迹遍布云州区产业、生态、文化、民生领域。从黄花产业的法治护航到湿地生态的法律守护,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障到乡村企业的规范发展,师生以专业视角挖掘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逻辑,完成了一次法治理论与乡村实践的深度对话。
2024级法学专业薛苗苗同学表示:“此次实践活动,真正让我们实现了法律理论与基层实务的结合,也认识到两者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对乡村法治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后,为下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为今后从事法律实务指明了方向。这趟实践中,我们最深的感受是对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敬佩。无论是调解纠纷的村干部,还是执法一线的环保人员,他们身上那种将复杂法条转化为‘乡土语言’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当代,我们更应秉持这种务实精神,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需求,不空谈理论、不脱离实际,保持‘求真务实、扎根大地’的劲头,在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这场实践之旅,已成为师生们专业成长中意义非凡的珍贵记忆。乡村里的每一份合同、每一块警示牌、每一次调解,都是活态的法治教科书,让青年学子明白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流动的暖流——唯有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才能真正理解法治的实践意义,让法治精神在当代乡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趟“云州法润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游学之旅”只是山西大学暑期通识课系列活动的一站,不仅见证了法治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案例,更捕捉到基层法治需求的细微脉络。据介绍,山西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理念,持续开展基层法治实践活动,受到师生与社会的广泛认可。2025年,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实践体系进一步拓展,覆盖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延续了“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理念,依托山西省丰富的基层治理资源,如平遥古城的文旅法治、吕梁山区的脱贫法治、太行山区的生态法治等,为学生们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成长平台。从云州实践对乡村振兴法治路径的探索,到其他活动对不同领域法治实践的研究,每一次实践都致力于打破理论与实务的壁垒,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法治力量,在实践中汲取成长养分,持续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注入新动能。(通讯员:胡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