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06:39:30未来网
当“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高校该如何为制造强国战略输送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用一套“红色基因铸魂、实践平台筑基、创新生态赋能、阶梯培养提质”的组合拳,交出了亮眼答卷。
5月21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理工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组团探访该校机械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纷纷点赞其“思政引领-平台赋能-生态营造-阶梯培养”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思政引领:锻造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
2024年12月16日,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首届“AI共创思政案例”大赛圆满落幕。这场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赛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思想深度与创新能力的平台,更以数字化手段拓展了“大思政”格局,为学院“红色基因铸魂”工程注入科技动能。
学院举办首届“AI共创思政案例”大赛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思政教育视为“铸魂工程”,通过“党建引领、课程融入、实践淬炼”三维联动,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为科技人才培养注入“红色基因”。
学院以党建为核心,借重庆市“双创”标杆院系建设之机,支部勇担使命。在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中加强精神引领,挖掘爱国基因与红色资源,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以“党建 + 科研”为载体,围绕“汇聚队伍、承担项目、产出成果、培养人才”目标,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同时以“课程思政”为纽带,构建“教师-课程-学生”三层次育人体系。培育出2个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2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18项重庆市教育类项目(含 7 项课程思政项目),推动专业教学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
实践淬炼砺行,学院秉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系统技能技术,强化独立思考、质疑创新、敢闯会闯的探索精神与意志品格。
平台赋能:打造创新实践的“多维沃土”
在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基因始终与红色血脉同频共振。学院以“内外融通、资源协同”为原则,构建起“1+2+3”立体化科创实践生态,让家国情怀与科技梦想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底的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上,学生自研的仿生仙鹤飞行器惊艳亮相。12人团队历时数月攻关,将东方诗意转化为科技杰作:双电机转向系统与流线型机翼设计突破气动稳定性难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轻量化与强度的平衡,历经数百次试飞迭代终让“仙鹤”翱翔天际。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学院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
据悉,“1+2+3”平台体系以重庆市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核心枢纽,整合 1000㎡开放式双创空间,搭建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覆盖科创项目全流程,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为学生提供坚实实践平台。
学院还将重庆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科创社团实践赋能平台作为两大创新引擎。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秉持先进理念,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创社团实践赋能平台则通过多维度活动矩阵和品牌赛事,形成四级竞赛培育体系,年均吸引200余组团队参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学院设立各类科创社团
此外,学院创新构建“专业讲师+企业讲师+朋辈导师”三师协同团队。专业讲师夯实基础,企业讲师强化实践导向,朋辈导师通过多种形式分享技巧、帮扶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传承氛围,助力学生在科创道路上不断成长。
学院构建“专业讲师+企业讲师+朋辈导师”的三师协同团队
生态营造:创新基因的“薪火永续”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传承—实践—辐射”为主线,构建“引导创新—爱上创新—传递创新”文化生态,通过多维育人场景与长效激励机制,形成“成果引领、文化共生、辐射影响”的良性循环,让创新基因融入学生成长内核。
学院以“纳米时栅”等原创成果为支点,撬动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时栅位移测量技术,联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华中数控等龙头企业,共建高端装备产业群,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破解跨专业人才培养难题。例如,通过科产教三链融通模式,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院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获奖数量居重庆市属高校前列。
学院通过“第二课堂”打造“文化引领,创教融合”氛围。定期举办“机械创未来”主题沙龙,邀请科学家、行业领军人及校友分享经验,内容涵盖大国重器研发与考研就业指导,搭建跨代际创新对话平台。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工程师、劳模工匠为研究生讲授微党课与思政课,将家国情怀融入科研实践。例如,在“士继航模队”三登央视的背后,是师生将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缩影——仿生蝴蝶作品不仅获得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更作为唯一受邀作品亮相决赛闭幕式,引发社会热议。
学生科创成果持续亮相国家级展览,获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形成品牌示范效应。学院以创新实践为纽带,将育人成果转化为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学子投身科技创新,让创新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阶梯培养:孵化双创的“青春火炬”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全覆盖保障、个性化培养、进阶式训练”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在全覆盖保障方面,学院形成“导师—学分”双轨驱动机制。推行“全员科创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并纳入绩效考核;实施“科创学分矩阵”,将科创实践纳入学分认证,实现全体学生创新能力基线培养。
个性化培养上,构建“竞赛—训练—立项—孵化”四维联动轨道。搭建“院—校—省—国”四级竞赛体系,精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模块化训练,支持学生自主组合学习;依托“开放式科创立项”,鼓励学生自由选项目实践;通过“金种子揭榜”孵化原创创业项目,实现科创素养靶向锻造。
进阶式训练中,构建分层立体培训体系。以标准化基础训练启蒙创新思维,专业训练强化实践能力,综合训练计划提升创新素养,创业孵化计划链接产业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形成“基础实践—专业攻关—系统创新—产业应用”全链培养路径。
近年来,学生科创竞赛获奖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部级奖300余项。2025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字孪生挑战赛获奖数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数重庆市第一,2021年胡东森等人还夺得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特等奖。
学校以制度为基、平台为翼、师资为舵、文化为魂,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持续奋斗,培养兼具创新力、实践力与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