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用科技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2025-05-22 06:29:18未来网

当新质生产力邂逅思政课堂,如何让理论深度与科技前沿同频共振?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破题,通过教学模式革新、教研成果孵化、校地合作深化、特色品牌打造、师资队伍强化,构建起“全域协同”的思政育人生态。其一体化建设路径引全国40余家主流媒体聚焦,展现以科技赋能思政课“活、潮、实”的创新实践。

三链贯通,课堂“穿越”科技与历史

如何让思政课摆脱“说教味”,充满“科技感”?重庆理工大学以“三进两化”模式给出答案。产业全链进课程体系、产业案例进教材、智能场景进课堂,双创成果产业化、技术资源课程化。

在“理论链”上,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大中小学开发“新质生产力观”特色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红岩精神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一堂思政课,既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典理论,也聊“ChatGPT如何重塑社会分工”的现实命题,让理论扎根时代土壤。

在“技术链”上,VR、AR技术让历史“活”在眼前。学生戴上设备,可“穿越”到1949年的渣滓洞,与江姐“对话”;也能“置身”未来城市,感受智慧交通的便捷。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搭建“云上马院”,与共同体单位共享AI教学平台,生成式AI不仅能自动生成教案,还能模拟“学生”与教师互动,让课堂更“懂学生”。

在“实践链”上,实景教学基地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在重庆建川博物馆的166驱逐舰上,学生触摸着锈迹斑斑的舰炮,听着专业课教师讲解特种材料技术,思政课教师则从“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切入,讲述“强国”背后的故事。这样的课堂,既有“枪炮声”的震撼,也有“中国芯”的自豪。

《红色的岩》剧照

多方聚力,教研成果“破圈”生长

思政课改革,离不开科研的“硬核”支撑。重庆理工大学以“教材体系化、课题集群化、成果可视化”为抓手,让教研成果走出书斋,走进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根”。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大中小学骨干教师编写《新质生产力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小学用绘本讲“科技改变生活”,中学用案例析“创新驱动发展”,大学用理论探“新质生产力本质”,实现知识“螺旋式上升”。

课题是创新的“引擎”。围绕“新质生产力观融入大思政课路径”,重庆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等,孵化出《AI赋能思政课教学评价研究》《工业思政课程包开发》等子课题。一篇篇高水平论文、一份份资政报告,让思政课从“经验型”转向“学术型”。

成果是育人的“花”。学生自编自导的原创话剧《红色的岩》、微视频《我的信仰必修课·追光者》,用艺术语言讲述“强国梦”。其中,《追光者》以理工科大学生视角,展现从“追光者”到“发光者”的成长,在师生中引发“破圈”共鸣,斩获市级奖项。

指导小学生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红船”

和合共生,校地合作“双向奔赴”

思政课一体化,不能“单打独斗”。重庆理工大学打破学段、行业壁垒,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的校地合作生态。

纵向贯通,让大中小学“手拉手”。共同体单位联合教研、联合申报课题,每两年评选优秀成果,汇编成册。在“同备一堂思政课”活动中,中学教师与大学教授共同打磨教案,让“科技创新”主题既符合中学生认知,又体现大学深度。

横向拓展,让课堂“走出去”。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两江新区、高新区企业,开发“工业思政”课程包。在长安汽车工厂,学生亲眼见证一辆车从零件到整车的“诞生”;在激光加工实验室,他们亲手操作设备,感受“中国智造”的魅力。企业党建专家也走进课堂,用“大国工匠”的故事诠释“工匠精神”。

双轮驱动,让科技与思政“同频共振”。依托工训中心,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科技科普+思政教育”平台。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带领学生体验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中小学教师则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在“工业机器人的奇妙世界”课程中,学生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红岩精神”主题拼图,科技与红色文化在此交融。

共同体成员单位师生代表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第三届红岩文化活动月启动仪式

青马同行,品牌活动“圈粉”青少年

思政课改革,最终要“圈住”青少年的心。重庆理工大学以“青马同行”品牌为纽带,开展“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同访一条路”活动,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在新质生产力观实践中,学生走进产业园区,组建“新质生产力青春行”社团。在重庆理工大学汽车科技馆,他们用VR模拟新能源汽车设计;在纳米时栅展厅,他们亲手操作精密仪器,感受“中国精度”的突破。

在红色文化传承中,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动,邀请金牌讲解员培训师生。在“11·27”烈士殉难纪念日,研究生走进清华中学,讲述校友余祖胜烈士的事迹。当学生们听到余祖胜在狱中用牙膏皮刻下“红岩”二字时,许多人红了眼眶。

在理论宣讲中,研究生红心宣讲团足迹遍布巴南区中小学、街道乡镇。他们用“青年语”讲“大道理”,用“微视频”说“大政策”。在莲花街道,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宣讲,让农民伯伯听得频频点头“原来科技离咱这么近!”

品牌活动的辐射力,还延伸到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领域。在“青马同行”的带动下,大中小学共同开发“科技+劳动”课程,学生既学编程,也学种菜,在“知行合一”中成长。

引育并举,师资队伍“硬核”升级

思政课改革,教师是关键。重庆理工大学以“引才聚智、育才强能”为路径,打造一支“懂科技、善育人”的师资队伍。

在“引才”上,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科学家、大国工匠担任“特聘思政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课堂,用“天眼”故事诠释“科技报国”;大国工匠在实训室手把手教学生操作机床,传递“工匠精神”。

在“育才”上,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开展科技研学、数字化培训。在红岩村,教师们用VR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教案;在816工程遗址,他们将“三线建设”精神融入课程。考核体系也“更新换代”,教师不仅要“讲好课”,还要开发跨学段资源,指导科技伦理实践。

如今,这支兼具理论深度与科技素养的教师队伍,正成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引擎”。他们用科技语言讲红色故事,用创新案例解理论难题,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

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新质生产力观为纽带,构建起一个“教学—科研—合作—品牌—师资”五位一体的育人生态。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刻板说教”,而是“科技盛宴”;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战演练”。当思政课插上科技的翅膀,当红色基因融入创新血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春天”,正扑面而来。

编辑:瞿凯侠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