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07:25:32未来网
5月20日下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将镜头聚焦于该校立法研究院。
从法学名家精神传承筑牢立法研究根基,到三维联动机制驱动立法能力升级,再到智库体系优化推动立法决策发展,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研究院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书写着高校服务国家立法的新篇章。
赓续法学名家精神
筑牢立法研究坚实根基
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政法高等学府,红色基因在其血脉中流淌。建校以来,这里涌现出一批堪称“大先生”的法学大家,他们肩负着共和国立法理论奠基的重任,在新中国立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征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印记。
周应德先生创办我国首个刑事侦查专业,筹建高校首所司法鉴定中心;金平先生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是中国“当代民法史的活化石”;杨怀英先生奠定婚姻法学科基础;夏登峻先生编著首部英汉法律字典;常怡先生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王连昌先生系中国行政法学理论重要开拓者;赵长青先生参与1997年刑法修订;李昌麒先生奠基经济法学理论;徐静村先生多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这些前辈以开拓性贡献,构建起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框架。
新时代下,西政人传承学术薪火,新一代中青年学者接力服务国家立法。在民法典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立法法等重要法律起草修改以及党内法规制定起草,都有西政学者的智慧与担当。学校创建全国高校首个实体化立法研究院,搭建“地方立法蓝皮书”“立法研究文库”等学术品牌,通过立法学术沙龙、专报等形式,打造高端智库平台。
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学校依托研究院平台,聚集全校力量,在立法理论研究成果斐然,发表1200余篇相关论文,承担1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200余部专著。近十年间,全校师生深度参与260余部国家法律、310余部地方性法规起草,提交超20000条立法建议,以“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将历史积淀转化为服务国家立法的实践动能,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不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构建三维联动机制
赋能立法能力迭代升级
2011年5月成立的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2015年5月地立立法研究院进入实体化运行,2022年研究院获批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1月,地方立法研究院更名为“立法研究院”。作为全国高校首家实体化运行的国家级立法研究平台,始终以服务国家法治战略为核心导向,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学科集群-立法实践-制度创新”三维联动机制,培养出一批新一代中青年学者骨干力量,为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持续发力。
在创新立法集群研究范式上,学校整合法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资源,依托立法研究院国家级平台,构建起覆盖法典编纂、数字法治、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等前沿领域的立体化研究矩阵。跨学科团队不断攻关新兴领域法治难题,如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发布的《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提出“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平衡”原则,成为行业重要参考。
深耕重大立法工程领域,西政身影活跃于国家立法一线。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制定,牵头起草《生态环境法典(学者建议稿)》,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市场经济立法创新。从法典编纂到新兴领域立法,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西政持续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立法成果。
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学校与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及互联网法院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攻克数据跨境流通、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等立法难题,输出的“西政方案”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凭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立法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全国最多的国家级立法联系点资源,学校畅通“立法直通车”,2024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立法建议1100条,2025年迄今为止已反馈超500条,多条建议被采纳,形成成熟的“智库咨询-立法建议-实践反馈”闭环机制。
推动立法决策优化
探索构建新型智库体系
西南政法大学积极响应“大成集智”新型智库体系建设要求,全力构建智库型科研机构,主动作为,致力于提升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推动立法与政策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大步迈进。近两年来,立法研究院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立法研究院加快推进立法联系点标准化建设,系统构建立法智库智力支持体系,切实发挥好立法联系点智库作用,深度参与“立改废释纂”“立法后评估”“备案审查”等立法各项工作。
在供需衔接、精准发力上,学校受多方委托,深度参与政策制定与立法起草。专家团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和立法语言,细化为具体条款,融入规范性文件。学校参与民法典、监察官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调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委托,对60余部法律草案和地方政府规章提出修改论证意见,把学术力量切实融入立法实践。
在开展交流、多方合作方面,学校定期举办立法政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立法工作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凝聚智慧推动立法政策完善。同时,与立法机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互利共赢。
面对新兴领域法治挑战,学校智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立法空白,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前瞻研究。成立科学技术法学研究院探索科技与法治融合,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研究相关立法;成功申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获批网络立法联系点,提前布局网络立法研究,为立法机关提供科学依据。
以《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为例,2024年10月22日立法研究院组织承办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针对《草案》的规制范围、体例设计、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立法用语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180余条,相关活动引起了立法起草部门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