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08:26:40未来网
三十七载任教光阴,她将人生刻度对准职教讲台,用机械的精准与教育的温情,打磨出万千学子的未来。从青涩教师到全国模范,以创新为刃、以匠心为尺,在云岭大地写下职教人的答卷。她,就是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红,2024年荣获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初心如磐:
从职教新兵到模范教师的成长之路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刘老师以其深厚的学识与不懈的追求,成为众多师生心中的楷模。回忆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刘老师感慨万分。高考结束在工程师父亲的引导下报了云南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就读后才发现女生学工科是不容易的,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学校,原想教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能要容易点,没想到更难了。职业院校的老师既要能讲课,又要会技能。面对学生,坚持实践,提升技能,讲好每一堂课,教会学生能做,会做、做好,为国家培养出需要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了她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刘老师教书育人齐头并进、育人成效显著。她承担了十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年平均授课达716.6学时。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生对授课满意度平均达94.67%,负责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7.37%,成为全国模范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校级名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三等奖、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三等奖、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等。刘老师通过不断学习,靠她的坚持和汗水,从一名青涩的新手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立德铸魂:
课程思政与德育融合的育人实践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火焰,激发学生内心的热爱与潜能。”刘老师深信这一点。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同时,她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热爱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品德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她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担任班主任期间,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学校德育优秀论文评选获得二等奖,她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她深入挖掘中国制造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构建“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课程思政体系,精选出与授课内容匹配的经典案例,应用到课程的每个教学项目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用大国重器高铁上高速轴承的发明点燃学生的报国理想;用春城工匠耿家胜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案例获得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国机械政研会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被评为学校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新驱动:
数字化课程资源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
刘老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不断创新课程教学。为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教课程先后获得省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刘老师的教学特色鲜明,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创建了“项目驱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她总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此外,她潜心研究课程,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匠心传承:
教学相长中彰显师者温度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刘老师发现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理解模糊。于是,她设计了一个“制作雨刮器”的项目,让学生们分组设计并动手制作平面连杆机构的模型,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来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不仅耐心解答每个学生的疑问,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会设计制作雨刮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学会了团队合作,理解了沟通的重要性。这个案例充分展现了刘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和师生间和谐互动的美好画面。
标杆引领:
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的双重担当
刘老师始终认为“德为师之本”。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学校重大建设项目,不忘教育初心,无私奉献。她主持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云南高水平骨干专业、省双高专业群专业。主持建设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在省“双高”建设中,负责教材与教法建设,组织完成 23 本教材建设及教研教改任务。她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主持教育部第一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类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创新行动计划中主持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持国家骨干专业群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完成专业建设规范。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模范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报国:
科研反哺教学的务实探索
刘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卓有成效,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她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教材 5 本,其中 1 本获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1 本评选为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她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助力企业技术革新。其中利用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生产的单筒望远镜系列与家用数码相机联接装置投入量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薪火相传:
师德引领下的行业楷模风范
刘老师以其卓越的教学成果和高尚的师德风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她是云南省科技厅和财政厅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家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及培训专家,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首席专家,多次担任国赛裁判。她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给他们专业建议,培养了2位专业负责人。凭着刘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追求,2024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她是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团队、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核心成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在教师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刘红以为国家培养需要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终身使命,持续探索职教改革新路径。从课堂到车间,从教学到科研,她用坚守与创新诠释职教人的赤诚,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行业发展的助推者,在云岭大地谱写职教报国的时代华章。(通讯员:刘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