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子走进“乡间课堂” 上好劳动教育课

2025-05-06 10:46:14未来网

春日的阳光洒在北京市怀柔区红庙村的田野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子正忙碌着修剪栗枝、耕地播种、浇水灌溉……这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场景。自2025年3月起,2024级835名学子分批走进这片“乡间课堂”,以躬身实践丈量“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公共必修课,学院劳动教育课已连续开展3年,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劳动教育为纽带,贯通五育融合,构建“理论—实践”双循环体系,分为“认识劳动、懂得劳动、热爱劳动、安全保障”4个模块,由农耕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参观村史馆、帮厨团建等项目组成。同学们在劳动课收获了什么?

以劳健体

农耕劳作强健青春体魄

在红庙村,学生们化身“新农人”:修剪栗枝、春种秋收、治理乡村……在汗水与泥土交织中读懂“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服务基层中体悟社会责任感。劳动成为青年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纽带。2024级汪娅彤同学说:“修剪栗子树枝,不仅让我学到了实用的农事技能,更让我懂得了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修剪’,专注于提升自己,为未来的‘丰收’积蓄力量。”

以劳育德

帮厨团建培养责任担当

在包饺子帮厨团建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合作,和面、擀皮、包饺子、煮饺子……不仅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更在团队协作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指导教师王毅说:“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课,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同学们在生活场景中团结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劳启智

非遗传承与创新思维的碰撞

怀柔区红庙村被誉为京郊灯笼第一村。在这里,同学们通过非遗体验,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制作灯笼、毛猴、栗花香牌、面塑、双飞燕、磨豆腐……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能融入实践,让智慧在劳动中闪光。2024级史怀雯同学说:“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重新认识了‘匠心’精神,凝结在红庙村灯笼纹样里的祝福、藏在豆腐清香里的匠心、刻在古树枝条上的年轮。这让我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

以劳涵美

在创造中感受文化之美

村史馆参观,让学生们近距离欣赏精美的非遗作品,感受传统手工艺人对美的追求与执着;课堂手抄报,用画笔描绘劳动故事,发现劳动中的艺术之美、人文之韵,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涵养审美素养。同学们将自己的专业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用专业技能助力红庙村的乡村文化建设,用乡村的优秀发展成果启发专业学习。

共建共赢

劳动教育走出“大格局”

2023年4月,学院与九渡河镇人民政府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并向红庙村授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现“校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赢”。区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真正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下去。2024级王梦瑶同学说:“泥土的气息,手上的面粉,磨豆腐的豆汁,做灯笼的竹篾印。这些‘接地气’的瞬间,让我觉得很踏实,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走出课堂,走进大山,这堂乡村劳动教育课以新农人为师 以新农业为课,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新时代劳动课的新内涵新思路,同时也带领学生感悟劳动精神、体验劳动快乐,让北青学子在实践中奋力成长,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通讯员:王毅)

编辑:瞿凯侠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