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传承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校园

2025-03-05 13:59:13未来网

一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建文明校园“六个好”的标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持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行,为文明校园创建献智献力。

“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年仅22岁的生命历程中,雷锋用看似平凡的人生时间,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62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大力传承并弘扬雷锋精神,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也在传承武汉理工精神,引领师生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接续奋斗,追“锋”前行。

弘扬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镌刻着无私与热忱。武汉理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躬身实践、步履不停,从助残帮扶到乡村支教,用青春脚步丈量责任,将“服务他人”化作最温暖的生命注脚。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心心语”志愿服务团队聚焦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创立“星心相印”项目,探索“家康共育”模式,通过四星系列活动,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团队累计开展服务1340余次,帮助57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升生活技能和社会融合能力,参与志愿者5600余人次,总服务时数达325800小时。团队曾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21年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激励创新奖”、湖北省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奖等荣誉,成员多次获得“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展现青年志愿者的社会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亢茜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以全国助残先进典型亢茜命名,专注助残服务十余年。团队秉承“助人自助”理念,与特教机构、社区和家庭保持长期联系,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打造了盲人“讲电影”、心智障碍儿童“心悦读”、孤独症儿童“米fun”行动等品牌项目。现有注册志愿者800余人,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团队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优秀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服务案例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蓝皮书》。

“纵使身处模糊嘈杂的有声世界,那一颗缝缝补补的心脏仍然在有力地跳动着。”张钰坤,艺术与设计学院2022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性耳聋,但她心怀感恩,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累计参与校内外志愿活动46项,多次赴陕西石泉县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同时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设计创新丝绸和陶瓷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项目连续两届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银奖,代表武汉高校参加第十三届春晖青年公益发展论坛,并受邀参与“向雷锋学习·我和我的志愿青春”“3·5”云上故事会志愿青春分享活动,获校青年五四奖章、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入选校青年讲师团。

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精神激荡着突破与革新。武汉理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专业为刃、以创意为火,从攻克技术难关到助力“国之重器”,将知识沉淀为服务社会的澎湃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咱不能一直跟在别人身后跑。”张连钢,1960年10月生,党的二十大代表、“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武汉理工大学79级校友,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他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2年,张连钢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并亮相“党代表通道”。张连钢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以不屈不挠之志,为港口事业书写辉煌篇章,开辟出一派盎然生机。

学校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创新团队由吴卫国首席教授领衔,汇聚20余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及近百名研究生,致力于研发节能环保型智能船舶。团队致力于推动江海直达船舶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以“双碳”目标为引领,聚焦技术瓶颈与产业需求,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研发新一代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特征的江海直达船舶,助力构建高效、低碳、安全的航运体系。团队近年来开展节能船型、总布置优化、结构轻量化、清洁能源应用等研究工作,相应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700箱江海直达电动集装箱船(全球载电量最大船舶,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以及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

学校巴哈车队成立于2016年,先后组建燃油、电动及氢能等三大组别的赛事团队,是中国高校中唯一一支拥有巴哈赛事全组别车队的队伍。车队秉承“齐心、实干、创新、求精”的精神,不断突破自我、携手并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搭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巴哈大赛(Baja SAE China)中,车队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设计、制造一辆越野赛车在越野道路上驾驶。截至目前,车队荣获全国一等奖9次,全国二等奖4次,其中全国冠军3次,全国亚军2次。团队成员带着在竞赛中收获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投身于汽车制造、研发等关键岗位,为中国汽车强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精神烙印着专注与极致。武汉理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实验室里反复推敲、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用汗水打磨专业厚度,以匠心诠释“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的铮铮誓言。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岩土工程系党支部以南海岛礁建设为支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培养时代新人、突破关键技术、服务社会需求中展现高校基层组织的使命担当。支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服务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组织联建、教育革新、科研攻坚、实践育人四大维度,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打造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样本,2024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别人或许会去追热门材料,我只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赵云良,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他甘坐“冷板凳”,长期致力于矿物精深加工与高值利用、环境与能源矿物材料等领域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黏土矿物精深加工及功能化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创新突破,展现出“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在育人方面,他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担任本科班主任期间,所带班级保研率创专业历年新高,获“校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称号。赵云良以科研报国、育才成器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没别的,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守护好这片家园。”张健,学校东院水泵房水电值班岗位的值班水工,获全国教育后勤系统“2023年度最美后勤人”荣誉称号。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是他的工作常态——每日清晨7点上岗,每半小时巡检一次设备,直至凌晨近1点确认无虞才离岗。看似重复的巡检工作,他却以“勤听、勤摸、勤看、勤走”的“四勤法则”练就绝活:仅凭机器运转的细微声响,便能精准“听诊”供水隐患,成为师生眼中“靠耳朵解决问题的专家”。他与数百个后勤保障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学校几万名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甘于人后 勤于人先”的后勤人精神。(通讯员:谢小琴 谢昕恬 曹明)

编辑:耿玥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