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面对哪些挑战和调整?

2021-12-13 09:59:32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张冰清)“双减”政策颁布已经4个月有余。

  在“双减”政策6000余字的文本中,“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这两个高频词,分别出现了43次和37次。政策提出,要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市场,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这一退一进,是对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

  在2021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表示,“双减”目前还是最初步的状态,很多现象可能今后会随着发展会有调整和改变。“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重视:第一个是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过长这并不是理想的状态,导致学校的压力、教师的压力都非常大。”

  “第二,我们现在把课后服务完成放在校内和教师身上这也不是理想的状态,应该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北京市做过三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学校的课后服务,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有很多可以改善的余地。”杨东平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则认为,“双减”两个方面,一方面减的校内的课业负担,另外对校外的培训负担,主要讲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现在“双减”的进度来看,两个车轮在并行,是标本都在治,但是发展来看并不完全平衡,应该说校外平衡治理的进展远远的超过了校内培训这块。目前两个轮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风险。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认为,学校的挑战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更多的挑战还是聚焦在现代学校的治理结构的调整上,这种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契机。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认为,学生评价体系的方式要多元,评价的信息或者数据的来源要多元,这样才能符合未来培养多样化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丰富多样发展的教育的需求。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觉得在学校落实“双减”它可能个组合拳,一是要“减”,减掉该减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心理负担,包括身体负担等等。再一个就是补,去补一些因为一些短期的或者是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的或者说弱化了一些长远利益的东西,一些学科的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认为,学生评价的问题应该回到我们的教育方针或者说政策文件里提到的三个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责任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我们的评价一定是指向这个目标的。

  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校长校长朱郁表示,“双减”表面上看减的是学生和家长负担,但是它指向的目的还是为了“提质增效”。

  最后,爱哲安民未来学校创办人马志娟表示,“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有没有不同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我们一谈教育不能只谈学校,有学校,有家庭,有中介、公益组织,等等。做教育的信念可以让我们超越不管对于行政文化的局限,还是对不被资本所胁裹,回到对人的尊重和儿童的理解。”

编辑:未网新闻张玉玲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