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19:22:00未来网
【2021全国两会未来网特别报道·教育新征程】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杨佩颖)沉迷网络游戏,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最近,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他指出,“不仅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上还有很多污七八糟的东西,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小眼镜”“网络不良信息”“沉迷网络游戏”.....数字化时代,网络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引发强烈关注。
在和电子产品争夺注意力的较量中家长不能缺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在小学教育课堂深耕多年,她在3月6日下午的联组会上谈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社会关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欢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让孩子有一些信息素养是注定的。这种信息的素养更多地应该关注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等能力,实现智慧成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游戏。”
今年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王欢认为,在这场和电子产品争夺注意力的较量中,家长不能缺位。
“首先,家长不能一天到晚当‘低头族’,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交流太重要了,这是不可替代的。”王欢建议,要加强政府统筹,调动各方力量,把好网络游戏生产和传播环节。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32.9%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玩乐、交友的重要工具。
“目前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主要依赖家长、学校,但学校、家长往往难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建议,国家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限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登陆网络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避免其过度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让手机、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而非“毒品”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孩子们的浓浓关爱之情。
数字化时代,如何防范未成年人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这也是施卫东一直关注的问题。他告诉未来网记者,这需要深化决策者、执法者和技术界之间的合作。国家要立法,政府要监管,社会要参与,互联网企业也要担负起道德和法律上的双重责任,一方面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施卫东提出了很多建议,国家要专门出台针对儿童的网络保护法律,需要基层司法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深入贯彻和掌握法律法规并积极落实,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从事儿童保护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让政策法律真正发挥功效。
建立并推广行业性的数据及隐私伦理标准,积极开发和营销符合伦理标准的产品,以减少儿童面临的风险。互联网企业和政府应保护且不滥用儿童的数据,包括对相关加密数据的保护;在网上采集和使用涉及儿童的数据时应全面执行相关国际标准。
他还建议,要通过提供更公平的互联网接入并积极传授数字素养,为数字时代的儿童赋权。确保儿童充分了解网络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保障他们的上网安全,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的信息通信技术平台和课程;教育儿童识别并保护自身免受网络风险和错误信息的伤害;让“数字公民”理念成为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黎霞则建议,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国家要对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的内容、功能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管,保证该专用网络、软件的内容、功能必须是有利于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能让未成年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该网络中的音乐、短视频、影视作品、小说、游戏等必须是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三观”、益智的;QQ、微信等社交内容中存在引诱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自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应该自动屏蔽掉。
“希望国家从源头上解决手机、网络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让手机、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乐土,而不是让手机、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毒品!”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