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等三部门发布典型案例:学校为未成年人撑起反家庭暴力的“保护伞”

2020-11-25 19:08:55中少图书

  未来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凌萌)学校能否成为未成年人遭遇家庭暴力问题时的“保护伞”?今天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中国女法官协会联合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的林小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明确:学校在发现和制止未成年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案情通报了解到,林小某(女)与林某系亲生父女关系,但林小某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从未见过母亲。林小某转学到林某所在地读初中,平时住校,周末与父亲一同居住。但林小某发现,林某有偷看其洗澡并抚摸其身体等性侵害行为,其身心健康因此受到严重伤害。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法院网)

  在害怕与不安之中,林小某周末就到同学家居住以躲避父亲。林某找不到女儿,便到学校威胁和发微信威胁林小某,导致其不敢上晚自习。

  学校老师发现林小某的异常情况后,立即与其谈话,并得知了上述情况。于是,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林小某向公安机关报警,并配合民警接受了调查,并委托社工组织向法院给自己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最终,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裁定,禁止林某对受害人林小某实施家庭暴力;并禁止林某骚扰、接触林小某。同时,将人身安全保护令向林小某的在校老师和班主任,林小某和林某居住地的派出所和居委会进行了送达和告知。

  对于该案的典型意义,最高法相关人员介绍,学校在发现和制止未成年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部门接到受害人报警后,联系了社工组织,为受害人提供心理疏导及法律救助。社工组织接到受害人救助后,第一时间到学校了解情况,为未成年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依法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后,林小某也转学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贯彻“特殊保护、优先保护”理念,较好地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最高法审委会委员、民一庭庭长郑学林介绍,十大案例包括行政处罚与人身安全保护令同时适用、依法惩罚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行为、妇联组织或村委会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行动不便当事人申请、破除对未成年人进行打骂教育的陋习、探索学校对发现家庭暴力的作用、同居关系及离婚后的暴力防治、放宽申请人举证标准、精神暴力适用情形、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基于家庭暴力而变更直接抚养关系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案例在反家庭暴力防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和警示意义,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妇联组织、村委会等各方面力量综合治理家庭暴力的集中反映,体现了依法保障家庭暴力受害者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价值理念,彰显了法治的应有之义。”郑学林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5749 份,有效遏制了家庭暴力的发生,维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推荐

新闻教育视频红领巾直播青年之声

中央新闻网站专注青少年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