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在线教学遇“瓶颈” ,如何增加“隔空引力”?

2020-03-16 18:07:57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未来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李盈盈)日前,有消息称,“北京,4月6日大学、中学开学,4月20日,小学、幼儿园开学。”北京市教委随即辟谣,称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开学时间要视疫情发展来定。

  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开学继续,应“停课不停学”要求,自2月17日以来,北京市中小学生一直居家在线学习。

  然而,有些孩子对在线学习却从最初的热情高涨到逐渐失去兴致。

  据北京一位家长介绍,周一到周五,白天,他家孩子上学校的在线课(有录播,有直播),晚上,上辅导班的直播课。周末有几科辅导班的直播课。一周下来,孩子除了上课,就是在完成各科作业,做小报等,几乎比家长还忙。

  近一个月下来,孩子直喊“太累了”,“没意思”。

  对于教师而言,“停课不停学”、在线授课也是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全新挑战。

  每天,老师对着镜头,学生盯着屏幕,“隔空互动”,久而久之,失去了新鲜感,吸引力也随之减弱。

  

  在线上课画面

  教师遭遇在线教育“瓶颈”,怎么办?

  突破瓶颈 增加“隔空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对于在线教学也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觉得空间距离并没有产生美,反而有些隔空喊话的无力感。

  据郑州市中学教师贺怡(化名)介绍,她在线上直播课时,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课,会连麦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时接连叫三四个学生,却无一应答。一个班里,有十多个学生不及时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老师要三番五次地催。

  在线教学不能面对面看到学生的状态,教学管理更是鞭长莫及,真的很无奈。

  教师如何玩转“空中课堂”?

  作为北京市特级校长的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齐振军说,“停课不停学”需要教师引导一群不在同一空间里的孩子学习,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下,教师需要有“隔空引力”。

  特殊时期,教师如何增加隔空教学的引力?

  齐振军表示,在线上课时,虽然偶尔与学生即时连线,教师有时也很难判断学生的跟进情况。他建议“心理因势利导,多方面关注学生。”弄清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处的现实环境,从心理上了解学生,多肯定、赞赏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目标因人而异,有弹性。”齐振军表示,教师可以从班级授课的思维框架中跳出来,利用这段时间,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践。

  居家学习,没有群体氛围和同学间的合作,学生会凸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方法上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提供好的建议,供学生在实践中选择。”

  “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帮学生认识和理解榜样的抗‘疫’故事,从中明白家国情怀,懂得责任担当。”齐振军认为,“疫情”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最好的“引路人”。奋不顾身、投身“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坚守岗位、保障人民生活的“服务者”,风雨无阻、值守小区的“守护者”,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学习不脱离生活,学生们才对“隔空”课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师者左手是爱右手是科学 培育“美好少年”

  对于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和直播授课,很多老师表示,其实,他们也是新手,也感到迷茫。

  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三老师刘晓静把这段在线教育的心得总结成四句话。即在“云”课堂中,当学生需要学习指导时,“语音不懂文字上,文字不灵图来配,图文不行录微课,难点内容开直播。”

  教育兼顾“教”和“育”。

  在很多老师眼中,“疫情”是很好的教科书,很多学校借机开展了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内容。

  刘晓静认为,疫情期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窗口期,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和感人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北京日坛中学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命、科学和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锻炼,希望孩子们的居家学习有乐趣,有收获,有进步,有成长。

  刘晓静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育,“老师一定‘左手是爱,右手是科学’,当二者合一时,塑造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不仅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而且,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在全市率先建立“北京市视力健康教育活动中心朝阳分中心”和“北京市学生视力宣传活动中心朝阳分中心”,通过习惯干预、课程研发、爱眼宣传等方式,把近视防控与校园体育、艺术、科学活动相融合,多部门联动防控“小眼镜”。同时,创新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开设《积极乐观》和《心理韧性》等心理课程,覆盖全区200余所中小学、60000余名学生。

  据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介绍,该校提出了美好教育文化品牌,“美好教育”包括美好管理、美好课程、美好课堂、美好教师、美好协同、美好少年。“美好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即培育美好少年。”刘美玲如是说。

  用刘晓静老师的话说:“抗疫,山重水复时有尽;成长,柳暗花明春已来。”

编辑:代兴梅

推荐

新闻教育视频红领巾直播青年之声

中央新闻网站专注青少年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