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成北上深家庭消费“刚需”,超八成家庭“有压力”

2020-03-16 12:25:31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张冰清)记者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获悉,3月15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孩子教育培训的平均支出约为16000元(不含学历教育),占家庭总收入的9.4%,已经超过了旅游,接近家庭的餐饮消费支出。

  年均支出1.6万,教育培训支出峰值出现在14岁初三阶段

  3月15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三地家庭消费“刚需”且会进一步增长。78.4%的家庭在最近一年中有过教育培训消费。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庭上一年度教育培训支出情况。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孩子教育培训的平均支出约为16000元(不含学历教育),占家庭总收入的9.4%,已经超过了旅游,接近家庭的餐饮消费支出。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的教育培训支出、餐饮支出、旅游支出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在调查中,28.9%的家庭表示孩子培训支出对家庭构成较大的压力,55.2%表示有点压力,仅15.9%表示没有压力。

  图为教育培训支出对上海、北京、深圳家庭构成压力的情况。

  调查显示,教育培训支出也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峰值出现在14岁初三阶段(约占家庭总收入的12.6%)。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不同年龄对应的教育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庭最近一年内有过教育培训消费的比例。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各地家庭最近一年内有过教育培训消费的比例。

  适龄青少年家庭进行教育培训消费已成为常态。调查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共有78.4%的家庭在最近一年中有过教育培训消费,其中北京市为74.2%,上海市为79.3%,深圳市为81.8%,并且69.8%的被访问者表示将来会进一步增加孩子培训的支出,仅有1.7%的家庭表示会减少支出。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被访问者对孩子教育培训支出的预判情况。

  上海市消保委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各类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0915件,同比上升55.6%,其中外语培训、技能培训、课外辅导、幼儿早教是投诉焦点。

  此后,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上师大校长研修中心、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开展了消费调查。形成《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

  据悉,该调查对三地3000户有4至17周岁青少年的家庭的教育培训消费需求、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就教育培训行业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家长们不断攀升的焦虑感驱动了教育培训消费

  青少年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在最近一年中,三地有61.3%的4岁儿童参加过校外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长,峰值出现在12岁中考前阶段达到91.7%;有69.1%的青少年参加过1-3个培训班,27.4%参加过4-6个培训班。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最近一年参加过校外培训班的比例。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儿童/青少年最近一年参加校外培训班的数量情况。

  参加的培训班前五位依次是外语(35.3%)、绘画(31.3%)、形体或舞蹈(29.2%)、钢琴等乐器(26.4%)和数学(24.3%)。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儿童/青少年所参加的培训班位于前五位的科目(多项)。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培训班的时长。

  40.1%的青少年每周上4-8小时培训班,26.6%的青少年每周上1-4小时培训班,24.9%的青少年每周上8-12小时培训班,有5.0%的青少年每周上培训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16小时。基本上青少年每周都要花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用于外出运动和自行玩耍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让孩子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更好,是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消费的主要动因。调查显示,上海、北京、深圳最近一年中,位居消费前列的各类培训班依次为外语、绘画、形体和舞蹈等能力特长类,说明家长对孩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而学龄前儿童家长为孩子报的培训班更集中在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方面,随着孩子慢慢升入小学、初中,课业压力不断加大,家长们会在原有素质教育培训班的基础上,为孩子叠加学科类培训课程。

  调查数据显示,三地有10.3%的4岁儿童在最近一年中参加过4个以上的校外培训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报名4个以上校外培训班的比例不断上升,峰值出现在13岁中考前阶段达到58.5%。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最近一年报名四个以上校外培训班的比例。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长为孩子报名培训班的动因(多选)。

  家长的尽责心理和攀升的焦虑感也是教育培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本次调查显示,三地中有76.3%的家长表示“如果不为小孩报培训班,自己会焦虑”;有61.8%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报培训班是家长尽责的表现”;有38.8%的家长表示“别的小朋友都报了培训班,我觉得肯定不能落下”。

  调查显示,这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培训消费决策过程中的体现:只要班上有一名孩子报名参加了教育培训课程,其他家长为了追求公平,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被落下,便会纷纷跟进。甚至有家长认为,如果别的孩子“抢跑道”(上校外辅导班),自己孩子不上,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调查同时发现教育培训行业信息公开的程度较低,三地家长报名时能获取的信息面较窄,对培训机构的了解度不高,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培训质量差,机构夸大宣传,电话骚扰等问题。

      

  教育培训行业信息公开的程度较低,家长报名时能获取的信息面较窄,对培训机构的了解度不高,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教育培训投诉时有发生。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家长选择培训班的渠道:38.0%是到培训机构试听、考察;23.4%是亲朋好友或其他同学家长的推荐;19.4%是学校老师的推荐;10.2%是通过互联网广告、朋友圈、微信小程序、APP等培训机构的在线宣传;9%是培训机构电话推销。由于培训机构对相应信息公开不足,在教育培训消费时,三地有65.8%的家庭表示遇到过非常不满意的地方。遇到的问题依次是: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夸大宣传、推销电话骚扰、教育质量差、报班后迟迟不开课、不履行退款承诺或拖延以及交了费后机构关门。

  培训机构也存在过度承诺、过度推销的问题,38.6%的家长表示遇到过承诺培训效果,25.5%表示遇到过培训机构承诺参赛并获奖,23.6%表示遇到过培训机构承诺优先进入好学校。教育培训行业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长选择培训班的渠道。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庭教育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多项)。

图为上海、北京、深圳家长表示培训机构存在过度承诺、过度推销的问题(多选)。

  调查建议:家长要正视焦虑,科学、理性地选择培训机构

  随着社会对全面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命题。本次消费调查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上海、北京、深圳为孩子报过培训班的家长中有73.2%对教育培训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外培训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但教育培训市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教育培训行业需让信息更加对称、更加透明。教育培训机构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六部门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健全资质、招生宣传、诚信履约等方面履行法定义务,强化自我管理。要在机构网站和培训场所的显著位置主动公示培训资质、课程设置情况、师资配置情况、收费标准、退费政策及流程等信息,便于消费者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消费决策。相关行业组织要搭建公共评价体系,方便消费者对教育培训机构作出评价,组织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培训机构的服务质量与信用状况开展评价或评测,并公示相关结果,为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提供参考。

  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日常监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构建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并出台相应的治理政策。在常规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监督热线的基础上创新监管方式。例如,制定、推行培训服务示范合同文本,在文本中明确约定属于根本性违约的情形,作为消费者办理解约退费事宜的书面依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查处培训机构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费用等违法违规问题,并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行业信用管理机制,对规范办学的机构予以信用激励,对违法违规办学的机构实施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合惩戒。

  家长要正视焦虑,科学、理性地选择培训机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勇敢地正视和克服焦虑是每位家长首先需要做到的。在选择教育培训课程时,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同时,核实培训机构的资质和专业性,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并清楚了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资质以及解约条款;

  2、尽量选择短期的培训课程,不要支付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用;

  3、不要轻信他人的推荐和培训机构的口头宣传。

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推荐

新闻教育视频红领巾直播青年之声

中央新闻网站专注青少年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