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脑科学赋能教育

2019-05-12 21:56:00未来网

  未来网青岛5月12日电(记者 张冰清)“学习本质上就是构建人的大脑,教育本质上就是完善人的生命。”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李源田,在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二次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上表示,学习无所不在,人工智能时代,脑机交互继续深化,为学习的高质量形态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更多路径依赖。需要有稳健的渠道将众多脑科研成果普及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全球正处于向智能社会转型的变革当中。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研究,正逐步从科研试验走向实践应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形态。当下,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都在面临着从传统向智能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5月11日,由大城市教科院联盟、《教育家》杂志主办,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二次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来”。

  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二次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高润生在致辞中表示,从大的发展趋势看,教育科学在从观点和判断走向可验证的科学研究中,脑科学在从基础研究向实践应用不断拓展,因此,“脑科学与教育”论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桥梁和纽带,联通了国内外的科学家,也连通了教育科学界和脑科学届。

  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高润生。主办方供图。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在教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的智慧,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并将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教育评价等方面带来很多新的启示。”

  同时,他表示,继去年在青岛举办首次脑科学与教育论坛以来,北京和上海都分别成立了“脑与类脑科技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的脑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表示,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和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已成为本世纪最富挑战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际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是各个国家竞相重点关注布局支持的研究领域。希望中国的脑计划越来越多,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跟教育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在演讲中说,大脑是人类外迁世界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人脑作为人类自身神奇的“三磅小宇宙”,具有终身可塑性。但他同时强调,当下脑科研的现状是,可能为教育提供翔实信息的脑的基本规律还十分有限,亟须拓展和深入。因此,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在我们决定教育的走向、方式、布局和资源的配置时,必须综合考虑其特殊规律和脑科学规律。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主办方供图。

  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席教授、院士Brian Wandell的报告,则为现场听众打开了一扇理解、阅读和脑的关系的大门。Brian Wandell教授表示,教育面对的是每个个体的孩子,他现场分享了其课题组对于个体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路径的研究经验,从另一个更生动微观的角度,展示了如何更好地把实验室的研究和教育落地结合。

  国际神经科学学会主席、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则为听众重点分享了大脑语言功能区文化特异性理论。他表示,语言类型影响神经表达,中文属于表义文字,汉语属于带调语言,大脑对汉语和中文的神经表达,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神经表达。他的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拼音输入法会影响中国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发展甚至智力的发展,因此呼吁国家立法限制拼音输入法的使用时间。

  国际神经科学学会主席谭力海。主办方供图。

编辑:未来网新闻杨子健 作者:张冰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