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走太快"? 强了技术但别走"应试化"老路

2019-03-17 11:22:24未来网

  【2019全国两会未来网·中国少年报特别报道 回答教育“关切题”】

  未来网·中国少年报北京3月15日电(记者 程婷 梁希理)对贵州遵义务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孩子们来说,自己打开教室多媒体库里的量角器工具去度量角,早已不是什么难事。

  “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浪花同样拍打向了这所小县城的特殊学校。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石慧芬。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石慧芬告诉未来网记者,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学校普及使用,不仅成为教师常用教具,也常向学生们开放。一次,一位领导在视察学校时惊叹,你们学生使用多媒体怎么如此熟练,怎么比一些普通学校学生还厉害!

  而这,不过是我国教育信息化飞速迈进中的小小一景。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1.0时代进入“互联网+”的时代风口,3D打印学习、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掀起教育变革热潮,教育直播、双师课堂方式日益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也正逐步让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成为可能,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业已到来。

  强化应试思维 学习App技术进步了、观念退步了?

  人工智能在这几年的持续升温,让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崭露头角:

  凭借图像识别技术,AI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拍照直接搜索到作业解答过程;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则能辅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试测评,学生可以听取自己的朗读自行纠正发音;而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则可能在未来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学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而言,他十分乐见这些教育变革创新的发生。但他也注意到,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把目光过分停留在教育信息化手段上,而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公平和质量。“是不是以前用粉笔和黑板,后来用上了PPT、投影仪就是信息化?当然不是。”

  一次,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找到汪小帆,说他们开发的软件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分数,“你出一道题,软件立马能举一反三五道相似的题目给学生做。”可他担心,一些只会“智能化”的手段、应用不仅没有引领教学和课堂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进行改革,反而强化了应试教育思维。今年初教育部“减负30条”的文件里,有一条不得布置重复性作业的规定。汪小帆认为,这一规定也应用在教育信息化产品上。

  他还提到,“学校、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案例,还应该加大对其效果的评估,并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学习,进一步指导学校进行应用。但目前看,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在汪小帆看来,这些评估应是多方位的,包括评估采用的方法、评估的第三方主体等。他表示,“在教育信息化探索当中要及时地加以研判,避免走弯路,因为教育有其特殊性,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重数量也应重质量 “人人都学编程”还未到时候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课程开始走进高中新课标教材,甚至成为地方高考的考试科目;而青少年编程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亚于当年的剑桥英语和新概念英语;人工智能学院在多所大学落地,专门用于选拔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在信息技术学科2018年9月起用的高中新课标课本里,Word、Access 等软件或将退出信息技术教科书舞台,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价值的 Python等新技术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是其中的编写者之一。他告诉未来网记者,以前的信息技术课更多是在教工具的应用,现在提升了在编程、计算思维、算法方面的思维要求,增加了人工智能等知识面要求,“我们更多要讲的是学理性的内容,比如计算机思维,让学生懂得把实际问题抽象成能用计算机系统求解的东西。”他认为,这样的思维也还需要通过编程训练进行强化。

  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政策指引,少儿编程学习在社会上开始走热。对于这样一个新鲜又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学习内容,在“几岁是开始学习编程的最佳学习期”的问题社会上颇有争议。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作为一名自学编程辅助科研的理学博士,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到义务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阶段,是否要把编程强调到这种地步,我觉得有待商榷。我认可编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加强引导教育的必要性,通过趣味性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有基本认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学编程一定会落后这种观念的宣传,大可不必。这其实是一些培训机构的招生营销策略。”

  而在李晓明看来,对于编程启蒙学习的年龄,倒不必用文件政策去规定,而应该让家长、让市场进行自由选择,“适合不适合,社会舆论可以去探讨。”

  在地方上条件较好的学校里,编程、人工智能已经被纳入必修课。汪小帆认为,“有好的条件、好的师资来开设这些课程,我觉得很好。但是不应该一刀切、要求每个学校都开设,应重视开设的质量而非数量。”他也建议,中小学应该与大学联动起来,借助大学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支持编程教育发展。

  而不论是校内课程还是培训班上学习编程或人工智能,蒋昌忠的态度是,都不宜功利化地进行学习。他表示,“如果孩子显露了编程学习的天赋,可以鼓励引导他学习甚至是参加竞赛;而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家长想通过尝试学习激发孩子的相关潜能,我勉强接受;但一些家长在孩子没有天赋、兴趣的情况下跟风送孩子去学习,就大可不必 。”

  蒋昌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确在未来引领社会发展,但社会需求仍是多元化的,职业需求更是多样化的,家长还需要理性看待。

编辑:高富灿

推荐

新闻教育视频红领巾直播青年之声

中央新闻网站专注青少年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