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邂逅”教育 导演田少军:教会孩子用美发现自我、打量世界

2019-01-02 15:33:36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梁希理)2018年12月27日那一天,被视为北京近十年同期最冷白天,天气预报显示,即便是白天,最高温也不过-7℃。

  即便如此,下午2点,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两个检票入口,等待的人群已经排成了四条整齐的长龙。半个小时后,一场超千人规格的演出将要准时上演。排队的观众,除了171集团校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还有不少其他学校教师前来观摩。

  风刮得厉害。从一些观众袖口里哆嗦着递出的演出票上,可以清晰看到“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团课程成果展演”的字样。有人攥紧票的手冻僵了,一不留神,票被大风一下子刮出十几米远,于是跑出队伍忙把票追回来。

  演出在2点半准时开始,台上的舞蹈和音乐让人心潮澎湃,台下小学生们手中的小红旗则挥舞得猎猎作响。没太多人注意到,舞台的一角,总导演田少军严肃地注视着台上的一切。直到19个节目演完,他才松了一口气。

  自称“田保姆” 我只为教育做了一点点事情

  “不敢有一丝懈怠”,并非是因为田少军第一次执导学校的展演。实际上,至今他已经为北京的中小学导演了多场大型演出。他的一位不具名的友人告诉记者,“田少军”三个字,在学校圈内还颇有分量。

  2009年,他和妻子,著名舞蹈家蔡芳为朝阳实验小学执导的大型综合素质展演《日出朝阳》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反响,在澳大利亚演出时又斩获悉尼才艺杯七项大奖。

  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排演的话剧《茶馆》成功在朝阳剧场上演。演出当日,恰逢北京人艺60周年。有媒体撰文评价,这是小学生们给北京人艺的一份特殊的生日贺礼。这场演出的导演就是田少军。

  2017年,白家庄小学跨学科文艺汇演《桃花源新记》,得到教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而这部作品同样出自田少军、蔡芳伉俪之手。

  今年的9月27日,北京171教育集团的一位领导找到田少军,邀请他执导一场演出。这次演出不单单是一场教育课程展演,也是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致敬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演出。

  “跟以往的演出还不同,这次的需要更严谨、更重视,也更有压力。”在田少军接下导演任务后,难题也相继而来。

  一场演出的筹备时间至少是一年。哪怕是2012年执导朝阳实验小学的《日出朝阳》、2017年执导白家庄小学的《桃花源新记》展演,他也有半年的筹备期。3个月时间里,怎么拿出高质量的作品;学校的基础节目怎么变成能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节目;演出内容又如何能代表北京教育成就;怎么帮助大部分是表演零基础的1900多名参演师生快速上手……太多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留给田少军的时间并不多。

  与校方的磨合是促成一台晚会的重要因素,但对导演也是巨大考验。比如,这期间有领导提出,学校的体育教育成果较为突出,能否把各个体育项目都独立展示成节目。田少军数了数,一共13个项目。而这台晚会最后也只有17个节目。

  在《阳光少年》的节目里,他根据这13个项目的特点,设计了“海陆空”三个空间范围来展示体育成果。“海陆空”分别代表了篮球、足球和排球的表现形式,“踢足球比较好理解,就是在地面表演就行;相比篮球排球投掷高度更高,所以会在高空方向上进行设计编排;篮球投掷在抛物线上就能形成半空,就设计成横向空间上的表演。”

  而演员从生活认知到艺术表演的转化也是个问题。“体育跟艺术表现有些方面是相反的,比如说传球、跑空位等,舞台表演恰恰要降低体育所强调的敏锐性和速度,有些动作要通过放慢速度、夸张动作增强表现力。”

  《阳光少年》现场演出照。未来网梁希理/摄

  《阳光少年》现场演出照。未来网梁希理/摄

  《快乐少年》演员们都是清一色的学校体育队学生。田少军用7天时间纠正了孩子们体育比赛惯性问题后,又开始教他们怎么体现舞台感。“比如要让羽毛球的接球有表现力,就要用大力劈扣的动作;舞台上的打球不能纵向打,要打对角线;表现自由泳的时候,转臂划水的动作最好看,舞台上做动作的时候就要放慢每一个分解动作,别‘欻’一下就游走了……”

  18个节目,3个月的筹备期,教育集团内的5个学校,晚会参与人员1900多人……这中间,田少军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问及感受,他只淡淡地说:“咳,我就是这演出的‘田保姆’”“只是为教育做一点点事情而已。”

  细节可回头:跟“细节”较劲

  采访中,田少军多次提及“标准”二字。“标准”在田少军这里,既是规范,也意味着高度。

  “标准,不能是‘比以前好’‘足够好’‘更好’等等这样空泛的词语。演出筹备期间,我反复跟学校强调‘标准’二字,一方面是让所有人对我们的基础优势有准确的认知,这个是演出开展的基础,比如我们拥有哪些基础节目,接下来怎么编创、原创程度大小等;另一个方面,我也是在给演出定一个既有高度又能够得着的标准,‘跳一跳够得着’,突破了这个标准演出才能符合登上人民大会堂的格调。”

  田少军直言,这么大型的一台晚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考虑到可操作性、时间局限性,定高度的时候就不能定成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度。我的作用就是给晚会定高度,再帮助晚会逐步达到这个高度。”

  事实上,田少军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资深的影视演员。在《审计报告》、《都市奇缘》、《新龙门客栈(台湾版)》、《铁肩担道义》、《楚溪的故事》、《青果巷》等400多部影视作品中,他都担任主演。

  田少军出身艺术世家,爷爷田九云是京剧界大师,母亲则是著名的晋剧艺术表演家马玉楼。他从小学习戏曲乐器,后来又高分考取北京电影学院。长期沉浸于艺术的他,在演艺和导演事业上总是追求极致、跟细节较劲。

  “海量阅读是学校的特色,怎么在演出的细枝末节处呈现?你看演出的片头,当舞台背景红色的画面开始向上出现时,一个孩子就牵着一个‘文明之光’走出来了。文化过滤过后留下文明,‘文明之光’就是用来比喻学校通过‘海量阅读’改革来涵养学生。而孩子每走一步,背景幕布还会升起一个脚印,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华表等象征家国的意向符号,这就把教育改革发展与40年改革开放发展勾连起来了。”

  光是片头的音乐,田少军就较劲了很久。“演出主体是‘绽放’,光开花不行啊,音乐还要到位。我们就选了70多首中外优秀的曲子。比如音乐的铜管声部里圆号较多,就是出于圆号曲调流畅的考虑;而人声合唱旋律和谐优美,也能给演出增加唯美气息。献礼还是要唯美一些的。但是你看,我里面小号演奏的元素也不少,也要把力量感、激昂感调和进去,这与我们回望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40年这样一个不断突破演进过程的情感是一致的。”

  “我提出了一个‘细节可回头’的概念。好的细节是让观众愿意反复观看,不会让人跳过欣赏的,甚至可能会让观众忘了拍照。”

  田少军跟细节较劲,但不会跟孩子较劲。

  一些孩子表演抖扇子时不会用手腕发力,“用手臂去抖扇子,看上去就像扇风一样。”田少军就帮着孩子一次次抠动作。但在他看来,孩子动作最后是否做到正确并不是我们最关注的,孩子对艺术感染力的理解、对艺术精神的体悟才是最关注的。

  他也更不会对孩子们板起面孔。在给孩子们分解动作、说到艺术精神时,他就拿北京大桥底下插花戴粉、陶醉跳舞的大妈作比喻,还自己扮上一段、给孩子们幽上一默。

  在一个半月之后的彩排汇演结束后,学校一位负责演出的副校长向田少军“拍了桌子”。副校长激动地感慨,在这场彩排之前,他的心里对演出没有太大的底气,现在,石头终于落地了。

  而就在演出结束后不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走到演出后台,慰问了所有的演职人员。对于整台演出,李奕这样评价:“这台演出的1900多名师生演员,大多是表演零基础的,而现在能达到这样的演出效果,其中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演出结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中)在后台慰问了所有的演职人员,并与田少军导演(右一)等人交谈。(受访者供图)

  三个月的执导排演下来,对田少军而言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美育教育。

  “孩子们能从您这儿获得什么?”他想了想,说,“除了一场演出外,他们会懂得美,懂得标准,懂得格调,懂得往正确的方向走,懂得怎么找到自己……”

  演出的恩惠

  就在田少军为教育“做了一点点事情”后,他感到,“历史好像也在施予自己和家人恩惠。”这台演出,田少军一家三口得以同台为演出出力。妻子蔡芳负责这台演出的编舞,儿子田瀚则是演出的主持人。

  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团课程成果展演,田瀚是主持人之一。(受访者供图)

  田少军说,艺术创作上与家人一起协同合作的机会不少,但是一家三口能一起合作的,这还是第三次。“能在学校建校60年、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合作一场演出,我们一家是十分荣幸的。”

  田少军一家。(受访者供图)

  父母都是资深的文艺工作者,田瀚从小就耳濡目染。田瀚喜欢听父亲讲话,着迷于声音的魅力。尽管父母都没有进行刻意培养,但时间久了,田瀚也对朗诵和主持产生浓厚兴趣。

  参加工人体育馆大型晚会《日出朝阳》担任节目主持人,并领诵百人《兰亭集序》语言节目;赴澳大利亚参加世界青少年才艺大赛,获个人语言朗诵金奖;北京朝阳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朗诵比赛一等奖;中国首届榜样少年奖;北京市红领巾奖获得者……

  尽管工作繁重,田少军并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对于田瀚拿过的奖项他如数家珍。

  和父亲田少军开朗外向的性格相反,15岁的田瀚低调内敛。即便父母就是这台晚会的主要负责人,却鲜少有人知道。

  田少军说,自己跟儿子之间关系比较随意。“有的时候儿子还来教育我,说‘你得懂搭配、穿好点’”。田瀚犯了错,田少军也少不了严厉的一顿批评。“他平时做事比较认真,不会轻易出错。但是如果出错的话,他心里是很清楚的。”

  随着田瀚进入171高中以及男孩青春期的到来,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小时候那么亲密”了。但在这场演出之后,田少军发现,演出好似在父子关系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次,在田少军结束了长达3小时的导演阐释会后,一位副校长把在会议上拍的照片发给他看。

  照片里,儿子田瀚听讲时的认真神情让田少军惊喜又感动。副校长也是做教学出身,他告诉田少军,孩子这种神情流露出的是一种信服、认同和崇拜。

  田少军回忆道,自己曾经为了“讨好”儿子,在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逝世后,专门手绘了一张斯坦·李的画像。当时,田瀚还很骄傲地向朋友们分享,“这是我爸画的!”而现在,不需刻意亲近,仅仅是以最自然、最日常的工作面貌出现,就足以拉近父子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艺术人,田少军从2009年开始走进教育领域,通过一场又一场晚会演出,教会孩子们用艺术和美的眼光发现自我,打量世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从整体改革上看,美育教育仍是任重道远。也正是如此,就更需要像田少军一样来自艺术界的专业人士,为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编辑:彭茹

推荐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