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王乙帆:钢铁动脉上的“90后工匠”

2025-10-22 08:30:25
来源:未来网

2015年,21岁的王乙帆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昆明车务段工作,他以“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的坚守,从技术能手,成长为集团劳模,再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他提炼“严细勤精”工作法,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用实干诠释了“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匠心。

成长筑基 

在校期间,王乙帆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安全实训课程,学科成绩优秀,同时他积极参与学院文体活动及组织工作,曾担任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获评校级“优秀共青团员”。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王乙帆进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务段,他所从事的调车工作被誉为铁路运输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行车安全。刚入行时,他每班要走近3万步、上下列车约50次,重复摘接风管、拧紧人力制动等动作,“一个班下来两条腿都软了”。但师傅伍应龙评价他“少言寡语,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这份“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的坚守,让他迅速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仅用3年时间就脱颖而出,于2018年被授予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专业深耕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王乙帆的职业信条。在日复一日的调车作业中,他不仅熟练掌握《行规》《技规》等专业规章,更提炼出“严、细、勤、精”调车工作法,成为同事眼中的“标准王”。

严之又严:执行作业标准零折扣,从业至今保持“零违章”纪录。

细之又细:练就“听风辨漏”绝技,能通过细微风声判断风管胶圈状态,“只要打开风管看到胶圈被吹皱,就一定是漏风了”;

勤走多看:每班额外增加10%检查频次,累计行走里程可绕昆明城3圈;

精益求精:反复练习观速观距技能,将“十、五、三车”距离误差控制在1米内,远超行业标准。

2018年,他在"振兴杯"全国铁道行业青年技能竞赛中,以3个月4500道题的高强度训练拿下决赛入场券,最终斩获全国铁路调车岗位个人第二名。

岗位坚守  

铁路调车是“露天作业”,无论艳阳高照还是风雨交加,王乙帆始终坚守在股道间。在他看来,“铁路工作一环扣一环,调车不到位,列车跑起来就要出事故”。这份对安全的敬畏、对岗位的坚守、对行业的热爱,让他实现从技术能手到行业标杆的蜕变。

2018年获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十佳工班长、集团公司技术标兵;

2019年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尼红奖章;

2020年牵头成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养青年技能骨干32人,其中5人获局级技术能手称号。同年,他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火车头奖章”等多项荣誉!

技能传承

如今,以王乙帆命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年技能人才“孵化器”。这个曾在股道间默默奉献的调车员,正通过技能传承延续“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让青春在万里铁道线上绽放光彩。(通讯员:谭雯 张辽)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