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2019年7月刚入职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候,我的心里既期待又忐忑,暗下决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逻辑学》这两门课讲透、讲活。如今五年过去,1913.6 个总课时、年均 382.72 课时的教学记录,从初登讲台的生涩到获评省级‘教学能手’,这段旅程里,藏着我作为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更藏着与学生们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睿谈到。
以赛磨课 在“较真”中找准教学方向
在教学中她发现,教学竞赛就像一把“磨刀石”,能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区。于是从校级思政课“大练兵” 到省级竞赛,她几乎场场不落,哪怕备赛过程再累,也没打过退堂鼓。
“备战陕西省高校思政课‘大练兵’的经历,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当时我选定的展示课题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我在学习通上发起讨论: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吗?”学生们讨论热烈,有个学生说之前每天背100个单词却不见进步,现在明白,量变不仅要积累,还要找对方向,就像脱贫要精准施策,背单词得结合语境,这才是把握‘度’的关键。 这番话被我写进教案,成了最生动的教学注脚。”李睿说。
这几年,从2022年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校级教学展示三等奖,到2023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每一次备赛都是一次成长。现在备课,她总会先在学习通发问卷摸清学生兴趣点,再把热点融入课堂。看着学生们从 “被动记笔记” 到 “主动举手辩论”,她知道,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更让她欣慰的是,在学院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她多次都位列前30%,这份来自学生、学院同仁和学校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踏实。
教研相融 让课程思政“活”起来
“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是她刚入职时在教案本扉页写下的话。作为思政课教师,她始终觉得“讲好课”只是第一步,更要思考如何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成长”,让学生既能懂理论,又能会运用。2024年,她主持了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道’‘术’融合——《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把“大练兵”中积累的“案例教学法”用到了教研中。
教研路上,科研也成了她的 “助推器”。这五年,她在《财政金融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报刊发表多篇学术理论文章,完成 1 项教育厅纵向项目、1项10万元经费的横向基层治理项目。这些研究让她的课堂更有深度,比如把横向项目中“基层治理中的逻辑矛盾分析”成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们就能通过真实的治理案例,理解“矛盾分析法”的实际运用。
初心不改 与青春同行
入职五年,从初为人师的青涩到逐渐找到教学节奏,从普通讲师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承担教研室党务工作,她收获的不仅是荣誉和成果,更是学生们的信任。有毕业生发来消息:“李老师,现在做基层党建工作,还会用您教的‘矛盾分析法’梳理问题,特别管用!”有研究生说:“跟着您调研后,我确定了‘基层治理中的逻辑问题’这个研究方向,想一直做下去。”这些话,比任何证书都让她温暖。
她想继续带着在“大练兵”中打磨出的“较真”劲儿,把每一堂课都讲得有温度、有力量;也想带着学生们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让他们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因为她知道,三尺讲台虽小,却连着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每一次站在这里,都是一场与青春的约定——用她的坚守,换他们的绽放。(通讯员:吴婉婷)
作者: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