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新一线强市”人才竞争力提升

2025-08-27 13:46:39未来网

麦可思研究最新观察到一个变化是,随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之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下沉,以及毕业生对生活成本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日益重视,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重心呈现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倾斜的趋势。但一线和部分强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优势并未因比例下滑而削弱,它们依然在就业薪资和发展平台上展现其强大的竞争力。

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毕业生吸纳力增强

“新一线强市”人才竞争力显现

麦可思数据显示,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均有小幅下降,2024届分别为15%、25%,近两届基本持平;在二线、三线城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20届的19%、37%,升至2024届的21%、39%。

《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分析认为,非一线城市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和发展,为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多优质岗位,增强了中小型城市的吸纳能力。

二、三线城市主动参与人才竞争,让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选择正从“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转向“多元分布”,形成了不同城市各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比如从各城市本地就业本科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看,北京、上海仍是吸引力最高的城市,2022~2024届合并计算,占比分别为82%、75%。一线城市凭借其领先的经济体量、完善的产业生态、丰富的就业选择和优厚的薪酬回报,依然保持着对毕业生的强劲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一线城市,如东莞(63%)、苏州(55%)、南京(53%)外省籍毕业生占比出现明显上升,在人才竞争中潜力显现。

本科生一线城市就业月薪7885元

杭州优势明显

一线城市保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还体现在薪资方面——依托其经济能级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为毕业生提供了较高的薪资基准线,带动其月收入持续增长。

麦可思数据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月收入达到7885元(全国本科平均:6199元),相比2020届(6916元)增长了14%;上海(8379元)、北京(8274元)突破8000元。

部分新一线城市则凭借后发优势,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动能。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的月收入为6543元,相比2020届(5609元)增长了17%,增速高于一线城市。

从具体城市看,杭州(7199元)继续排在新一线城市首位,且与2020届相比反超广州;苏州(7026元)、宁波(6908元)薪资增长潜力大,相较2020届薪资涨幅超过19%。

杭州、宁波超越一线城市

就业满意度领跑新一线

就业城市的吸引力不仅来源于突出的薪资增长优势,更与职业发展平台和资源密切相关。这令上海(85.9%)、北京(84.8%)连续多年位居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榜前列。

同时,部分新一线城市凭借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较低生活成本与持续改善的生活品质,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尤其在杭州(81.9%)、宁波(81.5%)、苏州(80.7%)、南京(80.5%)就业的2024届本科毕业生,其就业满意度超越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

此外,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上海(19.3%)、北京(14.6%)、深圳(9.9%)、杭州(4.9%)、广州(4.4%)、苏州(2.9%)、南京(2.5%)、武汉(2.2%)等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一线、新一线城市,同样凭借产业特色、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2019届留学归国人员的重要选择。

长三角就业优势持续扩大

高校专业调整响应产业发展需求

综合前文提到的月收入、就业满意度,以及外省籍占比三项指标,除了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外,杭州、南京、宁波、苏州4个新一线城市也全部进入3个榜单前10位。从地理位置上看,这4个城市均位于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国家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和经济增长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去向落实率近三年稳步提升,且薪资水平在三大经济区域中最高(2024届:6922元)。

研究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因其产业集聚度高、民营经济活跃,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模式,并通过人才服务体系的制度创新,吸引了大量本科毕业生就业。

为响应产业发展需求,该地区高校也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麦可思研究统计发现,近五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即长三角地区主要包含区域)大批增设了核心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的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与新能源发展关系紧密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汽车工程等专业;以及聚焦数字产业运营、数字经济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经济专业,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据麦克思研究院数据说明:

2018届~2024届本科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于2019年3月~2025年3月初完成,覆盖全国本科生样本分别为15.2万、12.6万、12.4万、12.5万、13.5万、14.3万、17.1万人。

麦可思曾对2019届大学毕业生开展了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于2024年底完成了针对这一群体的再次跟踪评价(即毕业五年后)。此次评价旨在通过更长的时间跨度,深入观察毕业生的发展变化情况。覆盖全国本科生样本约9.7万人,涉及382个本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606个、行业319个。(策划:赵莹 许磊)

编辑:瞿凯侠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