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创话剧《从延安走来》首演 1200余名师生共上美育与思政大课

2025-08-27 08:38:16未来网

8月24日至2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创校史话剧《从延安走来》举行首轮公演暨迎新专场演出。学校党委书记任小龙,校长高新波,党委副书记白旭东,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郑仲,学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季庆阳,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毛立强,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蔡固顺与1200余名师生、校友及新生家长代表共同观看了演出。

该话剧由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指导。三场演出精彩纷呈,反响热烈,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与艺术盛宴。

一堂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话剧《从延安走来》以抗战烽火中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壮阔历史为宏大背景,以红军遗孤延思英的成长为叙事主线,艺术化地再现了那段革命、教育、科技与文化相互激荡的峥嵘岁月。该剧聚焦延安抗战时期教育事业的历史价值,展现了延安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汇聚青年人才、服务民族解放与国家建设的光辉实践,通过以延安通校历史为核心展现陕西高校红色历史文化青年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形成“前线浴血+后方育才+文艺抗战+科技报国”的立体图景,呈现出一代青年政治立场坚定、向往光明、勇担使命的积极精神风貌,生动诠释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的思想感召与时代穿透力。

剧中,人物主线延思英作为红色精神见证者与传承者,带领观众一同感受了仁人志士受延安精神感召、奔赴革命圣地的滚烫热情;见证了李白、张露萍等革命先辈在隐秘战线坚守理想、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格;见证了王诤、孙俊人、罗沛霖、吴泽光等西电先辈在物资匮乏条件下自力更生、兴办教育、攻坚克难自研通信器材,着力解决抗战中卡脖子难题的感人场景;也见证了冼星海等艺术家以《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文艺抗战,凝聚军民、激扬民族精神的壮阔篇章。话剧巧妙贯通历史与现实,昭示着延安时期创办高校所培育的人才,其红色基因已深深镌刻在神州大地,至今仍在激励后人投身强国建设。

一次精益求精的艺术呈现

《从延安走来》的创作凝聚了主创团队的匠心与敬畏。团队前期深入延安革命旧址、校史档案,反复研磨剧本,并特邀中央戏剧学院提供专业支持。自今年5月起,在优秀社团指导老师、大学生艺术团话剧团指导老师仝斌(一级导演、陕西实验话剧院副院长)的倾力执导下,全体演职人员进入紧张排练,演员选拔与舞台打磨的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该剧是师生协同创作的典范,吸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联合参演、制作,在剧本打磨、史料考证、舞美设计、音乐合成、舞台形体、演员妆造等环节全面发力,呈现出一台别开生面的艺术精品。为塑造鲜活角色,参演同学们经历了全方位的“沉浸式”锤炼:从“思想熏陶”入手,研读校史、观看纪录片、聆听先辈事迹,深入角色精神内核;在“细节打磨”上着力,专攻仪态步伐、形体基本功;团队更专程赴延安开展社会实践,站在当年通校师生战斗过的土地上,带着舞台问题与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堂震撼人心的新生校史课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情感共鸣强烈。从“我有铅笔了”所折射的艰苦求学精神,到“延安电子一条川”展现的自力更生豪情,再到老年延思英重返窑洞讲述初心的动人尾声,每一幕都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深受震撼,认为该剧不仅思想内涵深刻,艺术水准也极高。计算机类2025级新生马得俊说到:“最打动我的是吴泽光校长他们在‘电子一条川’的窑洞里研制通信设备的故事。条件那么艰苦,却克服万难也要坚持攻关。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电精神,也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科技报国的决心。”

人文学院新生衡丽媛观看完演出后难掩激动,“延思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代人的信仰与选择。在延安,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新的起点,延安精神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据悉,《从延安走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内指导,学校团委、人文学院联合制作,并入选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立德树人”红色主题校园戏剧展演剧目。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美育与思政大课原创红色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和迎新生展演剧目,该剧是学校创新探索“思政+美育”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未来,该剧将持续在校内外开展巡演,深度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不断拓展深化“美育+思政”的育人路径,持续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广大师生在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挑重担,接续奋斗。(通讯员:陈春晓 汪瑶 朱君杰)

编辑:瞿凯侠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