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11:35:00未来网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应届本科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9届的20%降至2023届的16%,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2023届为25%),在二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19届的54%增长至2023届的59%。分地区来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应届本科生,在二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占比提升较为明显,从2019届的41%增长至2023届的48%。
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是城市就业吸引力的外现,这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从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薪资、就业满意度来看,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如何?
一线城市:京沪就业吸引力依然较强,但优势在减弱
研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较高,2021-2023届合并计算,占比分别为81%、75%;另外,在上海就业的本科生薪资较高,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7987元,北京其次(7724元);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在北京、上海就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4.2%、82.6%。综合来看,京沪就业吸引力较高,但结合2018-2020届外省籍占比及月收入、就业满意度提升情况来看,其就业吸引力在下降。
近年来在深圳就业的本科生中,2021~2023届外省籍毕业生占比为64%,位列GDP万亿城市的第四位;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7659元)仅次于上海、北京,较2019届(6785元)提升862元;就业满意度为78.9%,也较2019届(70.3%)提升了8.6个百分点,已跻身前10位之列。这显示深圳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在增强。
新一线城市:杭州持续领跑,苏州、南京、无锡就业吸引力较强
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67%)较高,其次是东莞、天津、苏州,分别为60%、58%、52%;薪资方面,在杭州、苏州、南京就业的本科生薪资较高,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分别为7006元、6820元、6722元;同时数据显示,在上述三个城市就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0.7%、79.0%、79.8%,分列GDP万亿城市第三、第七、第六位。另外,在杭州、苏州、南京就业的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较2018~2020届(杭州:65%,苏州:50%,南京:35%)均有提升,且其就业满意度已超过一线城市深圳、广州,从多项就业指标显示其吸引力较强。
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城市魅力排名中,无锡时隔五年重回新一线城市之列。统观该市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薪资和就业满意度三项数据,在此就业的本科生就业满意度较高,在26座GDP万亿城市中位列第五位;另外,其外省籍毕业生占比(45%)和月收入(2023届为6480元)也表现出色,均进入万亿城市前10之列。结合2018~2020届外省籍占比及月收入、就业满意度提升情况来看,相关数据均有明显提升。无锡发布的《202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人均GDP达到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于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另外,该城市在全国最具吸引“95后”人才的50强城市排名中排名第九,显示该城市具有较强的就业吸引力,且就业环境在改善。
另外,宁波、东莞、天津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也较强,均有两项指标进入GDP万亿城市前10之列,但结合2018~2020届外省籍占比及月收入、就业满意度提升情况来看,天津的就业吸引力在下降。
二线城市:常州、佛山表现抢眼
结合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薪资和就业满意度三项数据来看,在常州、佛山就业的本科生外省籍占比较高,分别为35%、34%;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072元、6275元;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6.1%、76.5%,均位于GDP超万亿的二线城市前列。
常州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有37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同时,该市还被称作“新能源之都”,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产值规模近三分之一。充分发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优势,常州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空间。
2023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正式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仅次于深圳、苏州及上海。以制造业闻名的佛山也是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
总的看来,一线城市中的深圳,新一线城市中的杭州、南京、苏州、无锡,二线城市中的常州、佛山,展现了较强的就业吸引力。正值志愿报考的关键时期,选城市与择专业、院校同样重要,上述城市依托较为发达的经济为毕业生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机会,未来可以提供的实习实践和就业契机也可能更多,可作为报考时的重点关注对象。
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说明:
2023届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4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4.3万,覆盖了455个本科专业。202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3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3.5万,覆盖了428个本科专业。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2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覆盖了407个本科专业。20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1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4万,覆盖了401个本科专业。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收回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覆盖了382个本科专业。(策划:赵莹 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