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09:12:00未来网
3月16日,嘉兴学院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学校贯彻落实嘉兴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打造校城融合发展典范,提升服务“两个率先”贡献度工作。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嘉兴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嘉兴“率先形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聚焦一流建设目标,奋勇争先、主动作为,全力扛起服务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全面融入嘉兴、服务嘉兴,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嘉兴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更多“嘉院力量”。
会议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系统梳理、细化提出深入贯彻嘉兴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服务“两个率先”十大行动:
一是实施领航强基工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新时代高校党建高地。全面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动党建工作跃迁升级,着力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构建党建统领的工作格局,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推动学校党建与教育事业、师生需求、属地党建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确保学校事业与地方事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实施“勇猛精进”干部队伍建设计划、“红船领航”党建示范品牌建设计划、“一院一品”建设计划和“清廉嘉院”建设计划。汇聚统战和群团组织力量,支持教职工中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
二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实施社会服务专项行动,开启城校融合发展新阶段。制定服务地方行动计划,编制服务地方指南,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嘉兴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与嘉兴及所属县市区经常性联系,扎实推进已建校地合作平台、项目落地落实,加快与相关县市区共建科教研平台,到“十四五”末实现与嘉兴各县(市、区)共建合作平台全覆盖。强化与支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对接,精准服务企业需求,推动博士、教授进行业、企业常态化。加大“引企入校”力度,共建教科研基地和产业学院,实现与在嘉上市企业校企合作全覆盖。建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研究院,为嘉善片区推进“双示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五年新增校地合作实体化创新平台5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基地(联盟、项目)10个以上,共育共享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打造城校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是服务创新驱动,建好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塑造引领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力量。依托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创平台,强化生命医学、数字健康、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聚焦新能源、现代纺织业、汽车零配件和化工新材料等嘉兴优势产业集群,新组建申报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到“十四五”末省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达到10个以上,形成集群科研攻关能力。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各类教育科技合作,显著提升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
四是对接制造强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供给基地。针对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时尚(服装)、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完善“产业群-学科群-专业群”深度对接机制,形成“学科链对接创新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实施高水平本科、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本、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嘉兴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高地和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匹配嘉兴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争取“十四五”末对应嘉兴主导产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全覆盖,力争2026年列入新增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成为服务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基地。
五是大力实施育引并举工程,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共筑人才生态最优市。探索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引育人才新路径,共引共享一批国家级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省部级人才,实现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数量倍增。健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院士专家高端智力资源集聚新机制,聚集一批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和拥有先进科技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实现国家优青、杰青等突破。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产出绩效,促进成果转化,争取形成若干引领嘉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和标志性成果。
六是加快开放办学进程,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服务嘉兴打造全面开放新高地。建好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与中联部合作创办国内有影响的世界左翼政党研究年度高峰论坛,加速推进国内“世界政党研究联盟”组建,为嘉兴加快建设中外政党研究交流中心、世界政党交流基地、多党合作示范城市,成为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和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开展红色文化对外译介,推动嘉兴成为传播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窗口。加快实施中德、中匈、中意合作办学项目,做好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培养,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打造“留学嘉院”特色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留学在嘉兴、创业在嘉兴。
七是传承地方优秀文化,高品质建设文化文明校园,助力嘉兴打造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根脉,发挥学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红船精神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嘉兴辨识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学术研究与精神传承的高地。建好高校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的示范窗口。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大力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擦亮嘉兴历史文化金名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深度参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作品研究及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嘉兴史研究、嘉兴文献典籍整理研究、嘉兴名人文化等项目研究,传承好嘉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高标准争创省级文明校园、绿色校园,以“红船领航、省身励志、嘉禾哺育”为主题,建设富有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学校个性的文化校园,将学校打造成为嘉兴人民喜爱的“后花园”“打卡地”。
八是加大民生需求人才培养,完善医疗教育紧缺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供给。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积极服务嘉兴人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助力打造“幸福一‘嘉’人”品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培育工作,争取到2025年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正式招生;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嘉兴地区住院医生规培基地水平;增设麻醉学等医学紧缺专业,优化基层医学人才定向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符合浙北地区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加强直属附属医院医教研一体建设,建设一流临床教学基地,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医教协同龙头引领作用,校地共建6-8家优质非直属附属医院;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医学结合,积极探索医学专业+微专业的“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擦亮“百年平师”师范教育品牌,培育建设教育硕士点,加强师范专业群建设,增加地方急需的高素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人力资源需求,优化高等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结构,高质量开展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培训,为嘉兴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九是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教育资源共享水平,打造“无边界大学”。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教育资源集成整合,打破校园物理空间边界壁垒,深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开放共享教材、课程、讲座等网络教学资源,建成服务在嘉学生全面成长的“大课堂”;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建成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网络“大讲堂”;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成助推科技创新的“大实验室”;推动优质图书文献资源社会开放,建成深受市民喜爱的“大书房”;推进学校文化设施等开放共享,建成服务文化嘉兴建设的“大礼堂”;推进体育设施等开放共享,建成服务市民 运动健身的“大运动场” 。
十是锚定一流建设目标,争当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范生。坚定实施“1358”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聚焦“有特色”,做强红船精神育人特色,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建设高峰学科和特色研究基地,擦亮服务地方特色;体现“善创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的创新动力,持续推进内部治理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彰显“综合性”,精准培养适应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支撑地方新兴产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集聚各领域高端人才。力争到2025年成为省内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若干领域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争当地方高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模范生。
为保障十大行动有效落地落实,会议要求,要强化政治担当,深刻认识服务嘉兴实现“两个率先”、展示学校贡献的重大现实意义,更加自觉、迅速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有为的成效回报嘉兴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期望;要加强资源保障,聚焦服务地方重点项目和重大教科研平台、高端智库建设,围绕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需要,继续优化办学资源,谋划办学空间拓展;要完善落实机制,主动对接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大场景,建立健全学校服务地方组织领导体制和校院两级领导领办服务地方项目制度,选优配强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社会服务团队,建立社会合作项目库,制定重点服务项目推进清单,完善社会服务评价考核,提高服务地方工作成效。(通讯员:嘉兴学院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