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09:53:00未来网
在漫长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老师梁会军饱含对专业的热爱,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致知力行,履践致远。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梁会军是湖北天门人,先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进行学术深造,后到三峡大学从事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动化系教学与科研工作,2020年就职于湖北民族大学。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悔的追求牢牢扎根在这片热土上,栉风沐雨,乘风破浪。
“我本科和硕士是在武汉大学就读,博士在山东大学攻读。在我看来,不同高校的教学环境差异非常大,也令我有不一样的求学体验。”梁会军老师告诉记者。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作为我国两所双一流高校,师资力量实力雄厚,但是办学各有特色,山大的数学系与武大的生物系都是国内顶尖专业,在本硕博求学期间,两所高校的滋养使他受益匪浅。
1996年在武汉大学的本硕期间,工科实验类课程非常少,学习单片机课程时没有相关实验装置,对专业知识的汲取仅仅来自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随着教学设施的改善,所有实践类课程都开设有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专项训练,教学条件比以往而言有了本质的变化。梁会军说:“博士阶段的学习与本硕阶段的学习的侧重方面是不一样的,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中我会更多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培养,增强自身灵感的挖掘。”
2016年,梁会军在山东大学开启读博之旅,师从著名导师刘允刚教授。博士期间,他跟随导师全力以赴投入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渐明晰了项目研究开展的路径,并在博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业精于勤荒于嬉!”漫漫求学征途,梁会军砥砺前行!
细节决定成败 创新成就科研
电力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电力系统的规划紧密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能源互联网,一是坚持以网架为平台,促进多能互补,多元互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二是通过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处理、应用安全等能力,推动智能电网向智慧电网升级。
梁会军的研究方向属于交叉学科,是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领域的有机结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已获得较好应用,但在电网方面的运用仍需得到普及。于是,梁会军以人工智能与电力调度为切入点,提出一种解决未来能源互联网电力调度的算法,其研究成果可以有力支撑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输电线路覆冰监测与变电站巡视正体现出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的有机结合,采取图像识别与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推进电力调度工作的开展。”梁会军向记者介绍。此外,他在单目标优化、多目标优化算法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的突出学术成果有效解决了含随机风能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大规模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问题、电动汽车调峰作用的动态经济排放调度问题,对推进国家电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细节决定成败,在公式推导和实验仿真的过程中,若因为粗心忽略一个小细节,就将导致论文不能发表成功,因而审稿过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格外注意。”梁会军说。科研之中,他清楚明白论文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对演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他都做到精益求精,在熟悉电网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他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严密的逻辑和完备的思维体系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推动未来大规模复杂电网实时调度问题的解决。
“博士重创新,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梁会军通过大量阅读别人的研究论文全面了解当前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最新研究情况和最新的发展情况,进而激发自身的研究创新点。“创新可大可小,但一定是原创性的,可以是在别人基础之上的推广,也可以是全新的原创性的研究。”梁会军说,作为一名工科博士,创新是理论创新与问题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博士论文的准备期间,他秉承精品意识和问题意识,坚持“质量第一、博采众长、集成创新”的原则,推进模式、视野、方法的创新发展,对论文进行精心打磨,力求与众不同的科研成果。
被问及博士论文的创新点时,梁会军说,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主要来自于导师的建议以及文献的参考,“博士论文有方法可寻,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体系,在辩证否定之中增强创新意识,他呼吁学生要在正规网站上查询文献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科研上他刻苦严谨、钻坚研微,教学上他也同样认真负责、谨慎勤勉。
以心待教 以术化人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很乐意与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在我看来是师生最佳的相处状态。”梁会军说。
谈及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他向记者介绍,当时虽备课充分,但当学生提问时还是会因为紧张而一时短路回答不上,想来仍略显尴尬。
如今已是梁会军从事教学工作的十来个年头,从刚开始的迷茫无措到如今的从容不迫,熟能生巧是他教学生涯中一直贯彻的信念。起初进行教学时他时常在课前进行试讲,依照教案和课件进行反复演习,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生怕出现低级失误。
正所谓“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他逐渐找到独特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互动性、多样性、实践性来进行课堂教授,希望学生能够享受课堂,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教学上学以致用,科研上研以致用,最能体现科研人员的最大价值。当前,国家大力激励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把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倡个性发展,激发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梁会军说。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通讯员:湖北民族大学聂夏茸 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