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志江教授:让理论魅力在思政课堂绽放

2020-09-14 10:41:29未来网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1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于杰)“特别幸运,我能在渴望改变又不知方向的年龄遇见李老师,他给予我一种思想的力量,就像是一盏灯,有光亮,又有温度。”

  “在南信大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我觉得让我终生受益的就是能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

  学生们常这样回忆跟随李志江教授学习的日子。

  从芳华正茂到白发渐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志江教授深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让理论课堂有思想,以思想性、理论性感染学生,这是李志江孜孜不倦的追求。

  “思政课必须有思想 要以思想性理论性感染学生”

  高校的思政课程怎样在深度上做好文章,既避免概念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发自内心地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7年入校工作以来,李志江注重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反应。“我逐渐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有些误解,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背会一些条条框框就可以了。”针对这些问题,李志江着力在自己的课堂和学院层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他认为“思政课必须有思想,以思想性理论性感染学生,而不能以简单、肤浅和热闹取悦学生。”

  为此,李志江倡导增强课程的学理性,让同学们认识到思政课里有学问,而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这对于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博士,纯正的名校哲学专业出身,研究了几十年马列理论的李志江,备起课来依然有学生赶考的压力。既要讲清楚理论的“前世今生”,从发展逻辑中证明理论的真理性,又要把握适度的深度,让学生听得懂。李志江可是动了一番脑筋。

  李志江首先想到从原著中寻找资源。讲到对应章节的知识点时,他往往要将原著中的相关表述研究清楚。同时,他还紧盯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学者的相关最新论文。充分的准备下来,李志江不仅将教案越备越厚,对于讲透理论也能够信手拈来。

  由于课程涉及相关细分领域知识,李志江讲授时从不摆“老资格”,而是以归零姿态准备课程。记得讲述“劳动价值论”相关知识点时,虽然教科书上只有短短的几页纸,但是李志江把《资本论》的相关章节认真阅读了一遍,还下载了好几篇相关论文进行细读,这样才有底气走上讲台。

  课堂有了深度、厚度,理论的魅力也得到充分展现。李志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难度系数高”著称,不容易得高分,不过同学们在李志江的课堂上感受到了理论的感召力。私下里偷偷喊李志江一声“江哥”是同学们表达对他课堂喜爱的特殊方式。

  “带着问题进课堂,以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感受理论的魅力,这样才能够让思政课堂具有强劲的感染力、生命力。”李志江表示。

  “我绝对相信你是最棒的”

  因为讲得透彻,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听了李志江的课后,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兴趣,在考研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相关专业。这让李志江倍感自豪。当跨专业学生找到李志江时,他总是倾力相助。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需要发展壮大,一些同学通过上思政课,选择了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的道路,这是好事,我们要努力提供帮助。”李志江表示。

  今年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推免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的简荣玉就是在学习李志江的课程时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2018年春季学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简荣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由李志江讲授。第一堂课,李志江分析准确透彻的理论讲述,时不时“自嘲”的幽默风格,一下子吸引了简荣玉的关注,她听得十分认真,后面的课她总是坐在前排,借着课堂提问的机会,简荣玉与李志江建立了联系。

  让简荣玉印象深刻的是,李志江在讲解相关课本知识时穿插介绍了商品交换和劳动异化理论。当时李志江讲授的劳动异化理论与她正在阅读的迈克尔·谢若登的《资产与穷人》中对资本主义阐述的观点相似,这使简荣玉十分兴奋,感叹学科交叉的魅力。

  后期的课程学习中,简荣玉则从李志江的课堂上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理论的思想穿透力和学科包容性。除了课堂上的交流,课下李志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他的回答总是能够直达本源。一学期下来,简荣玉决定研究生阶段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进行学习。

  然而,简荣玉的推免之路却遭遇波折,接连几个学校的夏令营申请失败打击了她的信心。此时,李志江也在关注她的进展,当得知西安交大马院夏令营开营的消息时,李志江第一时间告知简荣玉。可是,信心不足的简荣玉压根没动力申请,李志江一面督促简荣玉投递申请,一面向她传授面试经验,关心她在夏令营的具体表现。

  “我绝对相信你是最棒的。”李老师这句鼓励简荣玉一直保存在手机里,李志江的鼓励给了简荣玉战胜困难的信心。推免成功后,李志江将自己翻译的专著《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赠送给简荣玉,希望她勤奋学习、善于思考。

  受到李志江帮助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中不少人后来考取了博士继续深造。这让李志江感到尤为欣慰。

  “做我的研究生不能畏难”

  这两天,李志江的硕士研究生马慧完成了同济大学博士入学报到。三年前跨专业跟随李志江学习的她不会想到,三年后的自己不仅以第一作者发表C刊论文,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开启新的学术征程。

  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不少同学选李志江做导师时心中不免打鼓。因为李志江带研究生出了名的“难”——要敢于挑战有难度的选题。

  由于跨专业学习,马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基本的知识架构、研究方法并不甚熟稔,这让她倍感压力。填报导师志愿前夕,与李志江的一番谈话让马慧的内心不再忐忑。李志江说,比起专业基础,他更重视学习能力,这也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与讲课时追求理论的通透一样,李志江带研究生时要求学生读原著,训练研究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感悟原著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李志江还强调多读“无用之书”,不仅是学科内的,诗歌、散文、音乐、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李志江也鼓励学生看。在他看来,哲学本身包罗万象,做研究更不可目光短浅。

  马慧清楚地记得,刚进入研究生学习时急于求成,“啃”原著过程中几次陷入困境。看到同学们有些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她产生了莫名的焦虑。李志江感受到学生的压力,但是他并没有降低标准,而是以自己刻苦的榜样力量,带领学生前行。记得有一次马慧改完论文已是凌晨两点,当她把论文发给导师时,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李志江的回复。导师的敬业让马慧暗下决心要使自己的研究尽快走入正轨。

  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在李志江的指导下,马慧的研究状态有了极大好转。那一年她花了大把时间泡在办公室,跟导师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李志江常常能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到更远更新的视界,这样的指导让马慧“啃”起原著来事半功倍,也使得她的学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马慧的C刊论文就是这样产生的。起初,马慧写过多篇论文,但急躁的心态总是让论文投稿后石沉大海。李志江勉励她及时调整心态,要学会沉住气打磨论文。与此同时,李志江还带着她从选题到论文修改,从研究内容到论证思路,手把手地指导,前后花费近一年时间打磨文章,终于让论文顺利发表。

  一头花白的头发,一颗纯厚的爱心,一腔奉献的热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江教授的真实写照。

  “努力让学生成人成才就是老师的义务和责任。”

  李志江这样说,也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追求与实践着。

编辑:未来网新闻安鑫

推荐

版权所有:未来网